第一章 山南巧遇(第2/2页)仙路何寻


    冥冥之中,或有天意。张寻想到当年莱芜城内花魁大赛前,自己抽签之时偏偏抽中四大头牌贺诗雅、钟文欣、王竹香、周晓娜中的钟文欣,现在又是文欣在馨岚、文欣、碧荷、玉婵四位夫人中首先开口,一语惊醒梦中人。文欣,文道欣欣向荣,果然好名字。

    既然寻人有了眉目,秋分之日又未到,那自己这两个月就继续享受生活。于是张寻一家人除了在清晨坚持每日的早练以外,若在泰安城中则四处逛逛,四美这时发挥着女人的天性,逛街购物,仿佛永远不觉得累。四个孩子那就玩的更是开心了,时而吃个糖葫芦,时而哼哼小调,享受着童年的美好。若出城外,则纵情山水之间,感受自然之美。孩子们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或放着自己制作的风筝,奔跑跳跃,或在水中嬉戏,捉弄鱼虾。总之张寻一家人在这两个月里的生活无比欢快惬意。

    美好的时光总是飞逝,转瞬之间明天就是秋分了,张寻一家再次来到泰山脚下。张寻心中叹道:“自己今世才三十八呀!难道真的老了?近来总是回忆过去,总结得失。比如此刻,他就想起了“禅中三境”和在悟法禅寺的情景。”张寻知道十三年前在悟法禅寺那时自己是“见山是山,见水似水。”的第一境界,现在处于“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的第二境界,故而才有一些迷惑、困惑,自己才会去搜寻记忆,试图在过去的经历中找到答案。

    这次,张寻没有让四美和子女陪自己去泰山之巅,而是让她们直接去了南村。毕竟此来是为寻人,不再是观赏日出日落。张寻一个人登上泰山之巅,望着山下,心中静悟:“在天地之中,人是多么的渺小。但做人要顶天立地,要培养自己的浩然正气。人为万物之灵,天大地大人亦大。”张寻在这泰山之巅静坐一夜,细心感悟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黎明破晓之前,张寻睁开双眼,迎接日出的到来。日出之时,张寻不再感到震撼,而是一片淡然。因为他明确了自己的道路,黑夜漫长,终将黎明。但不是等待,没有人来拯救你,只有自己认清方向,披荆斩棘才能迎接那道曙光。

    日出之后,张寻向西而去。自然就是奇妙无比,只见路中一块巨石横在那里,东边日照当头,西边大雨倾盆。正应了“日出东方西边雨”,张寻也不打伞,漫步雨中往那小亭走去。那“须待秋分亭中遇”张寻觉得那个“遇”字才是重点,去早了人不在那,那就要等,既然等了,那就不能叫遇了;去晚了,人走了,那就错过了,人哪怕还没走,时间不对,对方心情不对,人家不告诉你那也是白去。张寻也算不出那到亭子的时间,就让自然来定。天不是要下雨吗,我就淋雨,我也不打伞,我也不跑,就正常的速度往那小亭走去。

    张寻的选择被事实证明是对的,他刚刚来到小亭外,里面一个醉翁开口说道:“相遇即是有缘,这位小哥,进来喝杯酒暖暖身子吧!”张寻进去后向醉翁躬身一礼,说道:“那小生就谢谢老人家了!”此时那醉翁带着醉意说道:“你小子少那么客套,没听说过“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这句话吗?要么来陪老夫喝酒,自然皆大欢喜;要么就滚出老夫的视线,省得看着心烦。”张寻也知道遇上怪人了,也不说话,上前一杯酒一饮而尽。果然,那醉翁脸色就好看起来。两人都不说话,一杯接着一杯,直到酒快没了,那醉翁说道:“你小子还挺能喝,半坛子酒都进了你肚子里。这酒我给取名“醉中仙”,乃南村那七岁韩姓牧童家中所酿,你去一趟,带两坛过来。”张寻就说道:“好,半个时辰就回。”

    张寻来到位于山南的村庄,也许是村里懒的想村名吧!就叫南村,进村后遇到四美和孩子们,张寻就向四美问道:“你们知道这村中哪家有七岁的韩姓牧童?”馨岚一指,原来那牧童正陪着张行、张铭两兄弟在那玩了。张寻去他家中找韩父买了两坛酒就返回小亭,老翁不在,桌上一块小石头压着一张纸,上面写道:“酒放下,你小子办你的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