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原来没忘(第2/2页)仙路何寻

佳人嫌意生。

    南海有岛名恒思,

    可代吾心对君言。

    强忍心绪向南去,

    只求拾得天地珍。

    千险万难横路中,

    但凭坚心闯天涯。

    壮志凌云从未惧,

    浪骇涛惊自古凶。

    抚琴奏曲乐陋室,

    幻舞相合暖人心。

    来年兴瑞北归时,

    博美一笑慰平生。

    诗分上下两段,分别对应前世今生。全诗或许是有些不押韵,但字里行间充满了张寻对李涛的真挚情感。暇不掩瑜。?醉道人后来对此诗的评价,暂时不多述说。?

    张寻以诗铭志,把积蓄心中多年的压抑发泄了出来。重逢李涛,对张寻的心路而言是一个重大的转折。以张寻时长挂在嘴边孔圣的圣言“尽人事,听天命。”来举例说明,重逢李涛之前,张寻其实真正执着的只有听天命三个字,在他心中天命二字最高,而人事通常是被他忽略的。重逢李涛之后,张寻知道他不足的地方在于他当初未尽人事。虽然说李涛当年回新疆出乎了所有爱慕者的意料,但是只有张寻是暗恋,其余喜欢李涛的同学都向李涛表了白。可以说暗恋李涛没有及时鼓起心中勇气向她表白一事是张寻最大的伤疤,揭开了是痛彻心扉,但隐藏着何尝不是自欺欺人呢!而和李涛的再次相见,使得张寻再也不能自我逃避了。《冲动的惩罚》这首歌的歌词足以说明该冲动的时候就要冲动,哪怕面对的是惩罚,至少问心无愧,没有遗憾。张寻之所以久久放不下,就是因为他当年没有向李涛表白,没有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

    可以说张寻以前或多或少都是有偏激的心态存在的。恰如怀才不遇,时运不济等等张寻的哀叹调就是最好的证明。易经中是有否极泰来之说,但明显不适合套在曾经的张寻身上。试问张寻从来没有豁出去过,也从来没有经历过穷途末路的惨境,他怎么可能碰到极点,从而改变命运,否极泰来。

    孤注一掷看起来是很疯狂,但古往今来成就大事业者谁没有孤注一掷的时候?这就是易经中的大过卦,从卦象上看不是浮桥就是棺材,所以才会有不成功即成仁的说法。你要大过不犯,小错不断是没人能把你怎么样,因为你就一个没出息的人,谁会去在意你呢!

    在海上的半个月,张寻想了很多,回忆着过往的点点滴滴。张寻再度想起师父醉道人的告诫“红尘炼心,切记!切记!”,试问这些年自己真的做到了吗?没有,甚至是对红尘二字都没有全面的理解。红尘仅仅是指俗世吗?曾经张寻是这么认为的。现在想想多么的可笑,只要你没有达到“太上忘情”的境界,你就身处红尘之中。忘情不是无情啊!更加不是绝情。忘情二字,张寻现在勉强可以加以解释,但要做到,那实在是差的太远。

    明日一早,就要到达此行的目的地恒思岛了。这些天来,张寻从未离开自己的舱室一步。现在,快到目的地了,还是出去透透气好了。吹吹海风,换换脑,然后再回去思考下登陆恒思岛后的行动方案。不能怪张寻小题大作,实在是洞府两个字太有冲击力了。什么是洞府?那是大乘期的修士在飞升仙界前在这一界留给有缘人的传承。,简单的说,洞府代表着一份仙缘。更难得的是曲烈提到洞府被阵法隔绝,那就更加要重视了。洞府前的阵法可不是一般的阵法,那都是得到天地认可的。也就是说只要通过了考验,所得的好处是被天地所祝福的,不用担心影响气运。

    既然洞府主人对有缘人的考验是阵法,那张寻就一点都不担心。一来张寻自认对阵法一道还是很精通的,通过考验的机率在八成以上;二来即使考验失败也没有生命危险,因为洞府前的阵法目的是为了考核,失败了最多就是无缘洞府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