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人杰地灵莲塘村(第3/4页)梁仕容传记
稻谷三千斤给梁鸿楷作支用,重新委任梁鸿楷为***政府军事委员会中将参议。梁鸿楷因老蒋的猜忌而失去重新披甲重返战场为国效力良机。梁鸿楷是宋庆龄第一个力保的军人将领,也是******从‘廖案’释放人员中唯一重新委任使用的军人将领。抗战胜利后,梁鸿楷从家乡搬回广州,时任第四战区司令官张发奎亲自到码头迎接。并定时到广州大南路梁鸿楷家处探望,亲切称呼梁鸿楷伯爷公要多多保重。梁鸿楷曾任GD省政府最高顾问,并在广州主持管理粤军第1师坟场。承办一些捐税。筹办粤军第一师遗族子弟学校,担任董事长。1947年他参加****国大“代表竞选,1949年往香港前,梁鸿楷秘密将六儿子留在广州番禺邓仲元学校读书,其六儿子后来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保卫祖国事业中,默默贡献力量,孙子亦在1987年应征入伍。复员后转业到人民公安做一名人民卫士。尽心为国家和人民服务。梁鸿楷1953年因家属被扣押到台湾被迫无奈转赴台湾,在台湾被递补为****国大“代表。1954年12月病故于台北。终年67岁。追悼大会由许崇智,张发奎担任正副主委,邓仲元夫人出席追悼大会。******亲笔题词“景云同志千古”。
梁鸿楷在跟随孙中山革命事业的戎马生涯中,坚定地继承邓仲元将军率领粤军第一师忠诚地跟随孙中山革命北伐,在北伐受挫期间顽强地团结第一师拥孙派将领,按照孙中山的部署计划,率领粤军第一师在西江起义反陈,率部与滇、桂军队联手组成西路讨贼军,彻底打败了粤西和广州附近的陈军,协助孙中山平定叛军、夺回广州。使广州重新成为孙中山领导革命的大本营,孙中山先生清楚了解。在广州大元帅府的讨贼庆功宴会后荣获孙中山亲笔题词“疾风知劲草,乱世识忠臣”相赠。在协助孙中山第三次建立国民政府中立下卓越战功。粤东军情紧急时,根据孙中山的指示,抽调粤军第一师前往增援,稳定了粤东局面。1925年1月,根据元帅府和孙中山的指令,抽调粤军第一师参加第一次东征,在东征军回师对刘、杨乱军平乱的同时,梁鸿楷按廖仲恺的授意,率领建国粤军第一军所部奋力追截和严密围堵了刘、杨乱军北窜的去路和西逃的退路,迫使刘、杨乱军终成瓮中之鳖,使广州再次回到国民政府手中。广大将领士兵有目共睹,但许多事情,却被许多人在某种程度上未能理解并导致误解。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中,人们重新了解和认识了早年忠诚跟随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爱国将领——梁鸿楷将军。
梁鸿楷有一子一女,儿子梁伯忠,定居美国。女儿惠铭,定居加拿大,惠铭女士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于1987年捐资建莲塘小学,为纪念先父,把莲塘小学命名为梁鸿楷学校。
梁鸿楷将军在家乡天堂莲塘居住期间(1941年至1945年),******命令李汉槐,由其命令XX县政府每年拨稻谷三千斤,作为补助梁鸿楷的生活费。
梁鸿楷将军在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冬月,捐资重修蓝坑金钟山丝线吊金钟(六十六世梁顺公太始祖)墓。
还有:关于梁鸿楷将军捐资重修蓝坑金钟山丝线吊金钟墓,这与他的一次亲身经历有关。
相传在明朝永乐年间,有一位顺德石肯(今佛山石肯)的梁姓客商,在阳春县经商不幸得了急病身亡。他的家人赶往阳春将他殓入棺材,运回顺德安葬。途经XX县河头蓝坑村附近时,忽然电闪雷鸣,狂风大作,风雨交集,当众人将棺木抬到一个避风处放下后,天气出现了更加剧烈的变化:强大的龙卷风,倾盆的暴雨,使人们的眼睛什么都看不见,过了好长一段时间,终于雨停风静,这时,丧者的家属却发觉停在这里的棺木不见踪迹了。于是,急忙四处搜寻,却怎么也找不到。后来,丧者的家属发现有一条像是曳着重物在草地上拖行的痕迹,他们感到奇怪,就顺着这条草痕往前追寻,一直跟着行了几条山坳。在一座十分陡峻的山下,这条痕迹就一直向上伸延,他们就一路往上登,在接近山顶的地方见到有一堆似是蚂蚁翻松的土丘,隐约看见那口棺木就掩埋在土丘之下。
他们站在掩埋棺木的地方,但见映入眼帘的是:远处群山起伏,两旁松柏葱郁,景色十分怡人,丧者家属心想,这里可能是一块风水福地。无独有偶,在丧者家属随行中,其中有一人精通地理风水,当他看到这座山山势奇陡,四周如峭壁,犹如一只大金钟,而单单就只有这里近山顶向北的地方有这一平缓的坡地,就像是金钟顶的耳梁处,真是一处难得的宝穴。于是,他对大家说:“我们就不用把棺材运回顺德了,由蚂蚁把棺材抬上来,于此结作称为天巧穴,坐干向坤,金龙在坤,天地定位。这是天之赐葬,乃发官贵之穴,出人有贵气有功名。
后来,安葬在这里的顺德人梁姓客商,他的孙子梁储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中进士,由翰林编修累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师衔,入参机务,一度出任台阁首辅(丞相)。
再说,梁鸿楷有一次在行军打仗的时候,遭到敌军的追击,带着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