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董卓自为相国,徐庶远道归来(第1/2页)虎痴

    洛阳。

    董卓拿着送到案前的曹操起兵檄文,怒极反笑。

    “我废立天子,诸如袁太傅等朝廷公卿大臣尚不敢置一词,袁绍、袁术两小儿亦只能如丧家犬般逃离京师,不想那曹操跟许褚竟敢当这出头鸟!”

    他将檄文扔在地上,看向立在身前的中年文士,笑道:“文和,你说有人会响应曹、许二人么?”

    中年文士便是董卓的同州士人,武威名士贾诩了。

    贾诩淡淡答道:“明公放心,不会有的。”

    “此话怎讲?”

    “曹操阉竖之后,虽有些薄名,终是分量不足,难以号召天下士人;许褚更是区区武......草莽出身,两人如是所为,只不过是为求名耳。”

    董卓笑了两声,曹操跟许褚最先冒出来确实出乎他的意料,但也正如贾诩说的,翻不起什么大浪。他最担心的,还是在冀州的袁绍,以及在南阳的袁术这两兄弟。

    当初袁绍逃离京师,董卓下令追捕,可正如贾诩之前跟他说过的: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追捕的命令在袁氏党羽的阻拦下,连河南尹都出不了,更别提把袁绍给抓回来了。继而就有了贾诩的两个离间之计。

    一个是让韩馥担任冀州牧,一个是让袁术担任后将军。

    两个计策主要针对的都是袁绍。头一条是为了让韩馥这个袁氏门生跟袁绍之间产生猜疑,从目前的效果来看非常之好,大大延缓了袁绍联络天下豪杰的速度;第二条则是利用袁绍、袁术两兄弟之间生来即有的矛盾了。用贾诩的话说:袁绍母贱,但是他的名声一直远远高过嫡出的袁术,像曹操、何颙、张邈等人,包括鲍信、许褚这些,都愿意跟袁绍交往,却从不登袁术的家门,这让心胸本就不开阔的袁术妒忌、怀恨久矣。只要董卓给袁术一个显贵的职位,给袁绍一个相对普通的职位,袁术肯定就更加不服袁绍,两兄弟之间的裂痕就会越来越大。这样一来,等同于把日后有可能起兵造反的威胁最大的两个人给分割开,以董卓坐拥八关之险、十万虎贲的实力,取胜是必然的。

    董卓采用了贾诩的计策,但是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希望这两兄弟能消停下来的。

    可从目前中原一带反馈上来的情报看,这个可能性已经近乎为零了。早在曹操、许褚联名发出‘起兵讨董’的号召之前,董卓就听说了陈留太守张邈、河内太守王匡、济北相鲍信、兖州刺史刘岱、东郡太守桥瑁等人在四处招兵买马,这帮子人同时在各地无缘无故大举募兵,想要干什么董卓一清二楚。

    董卓痛苦的地方在于:明知道这些人要干什么,他却没有办法。他的命令连河南尹都出不了,连个人都抓不回来,遑论阻止郡守国相们在自己的地盘上招兵买马了。

    贾诩小心翼翼地看了眼董卓神色,试问道:“明公在担心什么?”

    董卓说道:“有了曹、许两个竖子起头,我担心二袁不甘人后……再者三辅那边,皇甫嵩与盖勋的事情还未有定计……”

    贾诩心中一动,诚然袁绍、袁术及其党羽们人多势众,可是最让董卓难以安睡的还是昔日平定黄巾之乱的首功之臣皇甫嵩。“明公英明,袁党诸人各有虚名,但以诩观之,大多是无有实才之辈,唯曹操、许褚稍有胆气罢了。皇甫将军天下名将,其麾下的部曲精锐非常,倘若皇甫将军起兵反对明公,确实是明公最大的敌人。”

    董卓听出弦外之音,疑道:“你是说皇甫嵩不会起兵?”

    贾诩回道:“明公是关心则乱了。昔日明公曾在皇甫将军帐下为将,要说对皇甫将军的了解,没有几个人能胜过明公的。此人用兵如神,堪称一代名将,只是太过迂腐、愚忠,势必会为了保全自己的‘汉家纯臣’之名而韬光养晦。”

    董卓想了想,就知贾诩所言非虚。如果不是皇甫嵩近乎迂腐的‘忠心’,早在先帝拜他为并州牧,诏令他将兵马全数交给皇甫嵩的时候,皇甫嵩就有机会扳倒他。当时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郦建议皇甫嵩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把董卓给杀了,可惜皇甫嵩认为自己没有朝廷的旨意擅杀董卓不妥,错失良机。

    错过了前一次,也就会错过这次。

    贾诩对人心的把握可谓如火纯青,他认为皇甫嵩在董卓违抗先帝诏令的情况下都不愿意对其下手,现在董卓把持朝政,名义上是‘正义’的,那他就更不可能动手了。

    第二天,蓄谋已久的董卓被朝廷任命为相国,并‘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许褚回到舒县郡守府时听到了这道消息。

    来到东汉之前,许褚一直以为董卓是个凶名昭著、十恶不赦的武夫,像废立天子、自为相国的种种举措也不过是董卓跋扈骄纵的表现而已。现下身处这个时代,许褚却是知道董卓虽然仍旧是个凶名昭著、十恶不赦的军阀,但是他的那些‘跋扈’的举措也并非是无的放矢。

    废立天子,一是通过立‘董侯’给自己披上了外戚的伪装可以更加名正言顺的操控朝堂,二是以此宣示自己的力量,警告那些反对他的人;自为相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