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贾诩妙算人心,董兵再度出关(第1/2页)虎痴
董卓既然派人劝降,想必不只许褚等人这一路。
问过曹仁之后,曹仁转述了曹操的话。
“除阴少府被派去出使梁县、颍川等地外,还有大鸿胪韩融、执金吾胡毋班、将作大匠吴修、越骑校尉王瑰。”
许褚问道:“子孝,孟德兄已经从阳人聚过来了么?”
曹仁点点头。
戏忠沉吟道:“怪哉,之前探得董卓下令胡轸、徐荣所部退守两关,今怎么又派人来劝降?”
许褚也是百思不得其解。董卓不久前刚杀了在洛阳的袁氏一族,总计五十多人,若袁绍、袁术是胆小的鼠辈,或许会降,可这两人铁了心要造反,此时除了国仇之外多了家恨,哪里会投降?
许褚怔怔想了会,心道:难道又是他?
......
贾诩站在营门口,望着远处满城的火光。
这场大火才烧了半天,估计还得烧个好几天。等到火势停歇了,神都也就成了一片废墟。城中的居民,被军士驱赶着往长安方向迁徙,他们的财物均被董卓以各种名目没收——其实也用不着什么名目,西凉军入京后,不一直都是这么干的么?
贾诩从不认为自己是良善之辈,可在看到神都淹没在大火之中,看到无数百姓被残杀、践踏而死之后,他那颗坚硬如铁的心亦不禁动摇了少许。
助纣为虐。
翻遍史书,似乎只有这个词形容自己最为贴切。
贾诩自嘲地笑了笑。士为知己者死,在武威姑臧时,几乎没有人认可他的才能,只有名士阎忠觉得他有着超人一等的智慧,足与前汉名臣陈平、张良相提并论。阎忠之外,便只有董卓了。董卓先辟他为太尉府掾吏,后将他升做讨虏校尉,派牛辅出兵袭击王匡的时候,又委任他为一部,统御数千虎士。
作为董卓军中唯一一个独领过一部的文士,贾诩深知董卓对他的器重,可这份器重,也越来越将他带到深渊之中。
想了许多,贾诩长叹一声,返回军帐之中。
董卓朝他勉强笑了笑,说道:“文和,外头冷,快来火炉边上暖和暖和。”
贾诩笑着谢过,看得出来,董卓的心情有些不好。
辅佐董卓多时,贾诩知道董卓是个多疑的人。这个掌握大汉乾坤的男人,曾经重用伍琼、周毖,袁绍等人起兵之后,一怒之下将两人杀害,可过了没多久,董卓就后悔了。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以朝廷名义委任刘表为荆州刺史这件事,董卓也后悔了。
“文和,刘景升到哪了?”
“回禀相国,应已到了荆州。”
董卓眯着眼,晃荡了下手中的酒杯,说道:“文和,我还是不怎么放心啊。”
贾诩伸手在火炉上烤了烤,低着头道:“相国在担心什么?”
“刘景升汉室宗亲,党人八俊,向来与我不对付。他去了荆州当刺史,果真会和袁术这小子争权夺势么?哎,我是怕他到荆州之后,反而跟袁术搅和在一块儿,一起来对付我们。”
“相国多虑了。”贾诩谦和一笑,抬头看向董卓。
不知为何,每次看到贾诩的这种笑容,董卓就会很安心,不过在安心之余,又难免有几分心悸。贾诩诚如阎忠说的,是个不世出的谋臣,可最近这段时间,听说他总是长吁短叹,似乎心中有些不顺。
董卓收起心思,说道:“文和何意?”
贾诩说道:“袁公路盘踞在鲁阳,近一个月一兵未出,相国以为他在做什么?”
“噢?卿且说来听听。”
“不外乎以他袁氏嫡子之资,收用荆州士人,整顿兵马,搜集辎重,为日后夺取荆州做准备。相国今派刘景升去荆州担任刺史,袁公路素来骄横,他乃是先到,刘景升是后来,岂会相让。”
董卓颔首,复又疑道:“袁术骄狂,我是知道的。可万一刘表中看不中用,刻意忍让呢?”
贾诩旋即说道:“刘景升身怀高名,非是委曲求全之人,相国别被他一副‘敦厚长者’的模样迷惑住了。退一步说,袁公路骄狂至极,刘景升即便愿意忍让,除非把荆州刺史的位置腾出来,否则袁术肯定步步紧逼。是故,两人之间必有一场恶斗,相国只消高坐营中,等着看好戏便是了。”
董卓不由想起了此先贾诩安排的计谋:让韩馥当冀州牧,让袁绍当渤海太守。
当时他也不相信韩馥会跟袁绍对着干,毕竟韩馥是袁氏门生,门生反抗故主,是大大违背当世礼法的。可结果却是韩馥为了自己的权位,不仅幽禁了袁绍,还不断地派人监视袁绍,最后等到诸侯起兵的时候,才不得不转而支持袁绍。
不得不说,贾诩的眼光颇为毒辣,几乎是将袁绍、韩馥这样的高门名士玩弄于鼓掌之间。
一念及此,董卓宽心良多,叹道:“我自幼从军,行军打仗,靠的是勇往直前、令行禁止、赏罚分明,虽说兵家亦有虚实,终论及人心之道,文和胜我多矣。”
贾诩谦虚几句,说道:“相国过谦了,比起相国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