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零六章 荀文若有意归郡,遇神医许褚倾心(第2/3页)虎痴

海内吏治的心愿,如果不是他的到来,此时当在董卓身边,成为董卓甚为倚重的士人。但要将蔡邕这张大旗拱手让人,许褚又不甘心,世家所看重的,一是出身,二是名望,如能得到蔡邕的支持,那他日后逐鹿中原,很多时候就更加得心应手。

    见许褚蹙眉不止,徐庶忽然掏出一封书信来,笑道:“主公,烦心事说完了,眼下有一桩大喜事。”

    许褚瞥了徐庶一眼,“神神秘秘的,究竟是何事?”

    徐庶将信递给许褚,许褚展开一看,惊喜道:“文若要回来了!?”

    细细将信看了几遍,字里行间,明显可见荀彧最近过得十分不如意。信里虽然没有直言他对袁绍的失望,但也说了袁绍身为盟主不思进取,他屡劝无功反被郭图借机进谗言,渐而被疏远的事。

    郭图啊......许褚无奈笑道:“郭公则还真是阴魂不散。”

    当初能成为郡中上计吏,郭图的智商、才学毋庸置疑,郭氏《小杜律》亦是家学渊源,很受人称道。只可惜郭图此人心术不正,一味地喜欢溜须拍马、逢迎上吏,不论到哪儿,都终成祸害。

    许褚将心思从郭图这老小子身上拉回,继续细读荀彧的信,发现其中有一句提到他的父亲荀绲似乎染上了疾病。如此说来,荀彧返家,并不一定是铁了心要离开袁绍,很可能是来尽一尽为人子的孝道。

    两汉以孝治国,凡夫俗子都知道‘父母在,不远行’这句话,遑论荀彧这样的人了。荀彧为了实践自己的理想、抱负,投身至袁绍身边做事,可一旦得知父亲病重,必然是归心似箭的。

    许褚转念一想,不论荀彧出于何种缘由回颍阴县,他都不能视而不见,不管怎么说,荀彧都是有大恩于他的。

    “元直。”

    “主公有何吩咐?”

    许褚慎重而道:“文若的父亲似是病重,你可有听说过颍川一带有什么名医没?”

    徐庶摇摇头,他一介寒士,家道中落,结交的都是王阑这样的轻侠辈,哪里听说过什么名医。倒是一旁的郭嘉交友广泛,忽出身道:“若论医道,当世首推南阳张仲景。”

    许褚惊道:“奉孝说的可是著有《伤寒杂病论》的张机?”

    张机,字仲景,南阳郡涅阳县大族张氏子弟。许褚知道张机,是因为张机‘医圣’的名头,后人对他的评价十分之高,那句‘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者不可以为医’,其中的‘本论’,指的就是张机的著作《伤寒论》。除了张机之外,许褚还知道‘外科圣手’华佗,也是这个时代的人物。

    时代风气使然,汉末的普通人读不起书,不认识几个大字,更别谈学医了。但那些读得起书的人,又大都不愿意从医,‘医者贱业’深入人心。故而想要找个好医生,当真是难如大海捞针。即便许褚知道张机,知道华佗,可这两人想必都是云游天下的人物,一时哪能找到?

    郭嘉听了许褚的话,奇怪道:“《伤寒杂病论》?未闻张仲景有作过此书,主公哪里听来的?”

    许褚知道自己不小心说漏了嘴,将还未出世的医学著作的名字说了出来,当下咳了几声,强行转移话题道:“奉孝可知张仲景现在何处?”

    郭嘉亦是摇头,说道:“嘉不知道。”

    无奈之下,许褚只好命人四散去寻张机的踪迹,只不过能不能找到,只能听天由命了。

    不过谈及了医者的事,许褚不免想起了自己的将士中有许多受了伤的,因为缺医少药的缘故,此时都被安排在伤兵营中,有四五百人之多。

    “不管怎么说,将士们都是在为我而战,我该去好好看望他们一番。”许褚心生愧意,当即便动身前往伤兵营。

    乱世人命如草芥,战死的士卒横尸沙场,尸首不得安葬,而受伤的,碍于医技的限制,能救活已是运气,可即便是活了,终是难免落下残疾。

    行走在伤兵营中,随处可听见受伤士卒的痛苦呻吟乃至嚎叫声,许褚不由心头一紧,心中的愧疚更是不断地扩大。

    费良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对着许褚拜道:“明公到来,卑下有失远迎,有失远迎。”

    费良是督粮校尉,一应后勤事务除了徐庶外,基本都是他在操持,医治伤兵的事自也不在话下。许褚无心与他客套,叹道:“费君,此间医者、医用物品等可都齐备?”

    费良苦笑道:“不瞒明公,卑下的职责主在监管粮草,这治疗伤兵的事......哎,有心无力。”费良说的是实话,医治伤兵这一块,本就不怎么受重视,何况还是天下大乱的时候,对许褚这样的人来讲,前线作战才是最最要紧的,故而他的精力主要就放在了督运军粮上。再者说了,即便他有心要搞好战后医治伤员的事,亦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许褚沉下脸,问道:“现在营中有多少医者?”

    “医者有五人......额,学徒有十几人。”

    所谓学徒,就是跟着老军医学习医技的年轻人了。

    许褚无言以对,就这些人,能将伤兵治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