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 曹孟德携兵归郡,孔公绪萧索返州(第2/3页)虎痴

   许褚道:“孟德兄,你是不是忘了酸枣诸公将散的事?”

    “管他散不散!便是酸枣诸公星散归郡,无人再敢出兵,只剩我等一路,这讨董我亦是要打到底的!仲康、允诚,难道你们认为,现在是谈论治理郡县的时候?”

    许褚苦笑道:“没说不打,孟德兄,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再者,如今当还非是击董的最好时机。”顿了顿,指着鲍信说道:“便说允诚,亲率大军于荥阳死战徐荣,其弟惨死在徐荣枪下,试问孟德,他可会放弃击董?若是不会,缘何会与我一同来与你商议治郡之事?”

    这一问,总算让曹操冷静了下来。纵观许褚、鲍信两人的生平,确实非是怯战之辈,只不过曹操仍是想不到此刻不北上击董的理由。

    实际上鲍信一开始也反对许褚的提议,他也认为此时应该北上。可在许褚那里听了一众谋士的分析之后,他转而赞同许褚的意见。

    鲍信将事情分析给曹操听,大意是:目前看来董卓确实处在一个为难的境地,此时也确实是讨董以来出现过的最好的北上时机,可却因为几个原因,还是再等一等方是上策。

    其一,酸枣联军将散未散,万一在我们出兵击董的时候传来他们返回辖地,甚至互相攻伐的消息,对士气势必造成极大的影响,殊为不利。不如就等他们散了去,待大家伙都接受了这个事实,再出兵时,就没有了这个顾虑。

    其二,哪怕是仗打到这个时候,再怎么说,董军的战斗力还是非常强悍,洛阳八关也还是非常险要的。可在三月中旬的时候,天子抵达长安的消息已经传到,洛阳的百姓也都陆续被强行迁移到了长安,这时候的洛阳只剩一片废墟,每一天董军的士气都在降低,哪怕董卓运用各种手段诸如赏赐财物等提升士气,怕也不能持久,也就是说,多等一天,对己方就多有利一分。

    最后,还是那句话,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即便现在出兵,侥幸赢了董卓,想必也是惨胜,回来之后,如何应对其他野心勃勃的群雄?现在马上就要到夏收,对百姓来说,夏收意义重大,虽说战火不断,农事饱受摧残,但经过屯田改造的颍川诸县,能收上来的粮食还是非常可观的。做好夏收这件事,一则可以让粮草得到补充,二则可以让民心得到归附,实乃一本万利的事情。

    闻听了鲍信的分析,曹操汗颜道:“险些铸成大错。”这也不能全然怪曹操,他刚从扬州、沛国募得精壮,正是意气风发,壮志未酬的时候,思考问题难免就有些偏颇、激进。但曹操有个极大的优点,知错后不仅认错,还能改错。

    曹操道:“你们说的是,可我毕竟还未得到朝廷的正式任命......”

    许褚笑道:“此一时彼一时也,如今天下大乱,故颍川太守李旻被胡轸烹杀,颍川正值群龙无首之际,孟德兄迎难而上,顺应民心,有何不可?”

    鲍信也劝道:“孟德就不要辜负仲康的美意了,你难道想一直蹭仲康的军粮么?依我看,不如现在就移居到阳翟太守府。”

    曹操哈哈一笑,当天就派人分送请柬,邀请郡中的故吏、士族两天后到他营中饮宴。

    ......

    却说翌日一早,孔伷拔营。

    前几天,孔伷一直在担心许褚、曹操会不会又做出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来羞辱他,于是暗中派人四处探听许、曹营中的动向。庆幸的是,两人似乎对他已没了太大兴趣,欣喜之下,就下令按原计划实施撤退。

    可恼的是,曹操、许褚虽然没有再做对他不利的事,反倒是豫州军中的一些将校,在谢冲、翟容等人的怂恿下,不接受他的命令。

    孔伷心中恼怒,却也无计可施。所幸不奉其命的将校多是出自郡兵里头,州兵因为故乡多在州府附近,绝大多数将校还是愿意撤军的。

    他的配置里,州兵、郡兵大抵各一半,除去此前去到许、曹军中的那些,这一次留下的郡兵亦在一万之数,好歹让他带回了两万州兵回去,不至于沦为一个空有头衔的刺史。

    他走的时候,前来送行的士人寥寥无几,帐下的从事、校尉见状后,个个面现愁云。孔伷自己亦不由唉声叹气,草草别过,带着部队浩浩荡荡东归了。

    孔伷这一走,收到曹操请柬的士族、豪姓子弟哪里还不知道如何选择,豫州军与许曹联军的相争,终是以许曹的获胜而终结,这也是颍川士族乐见其成的事,那夜曹操军中大宴宾客,欢声笑语不断,大家在友好团结的气氛中正式将曹操奉为颍川太守,没过几天,曹操就搬到了阳翟旧太守府内。

    曹操入住太守府后,很是提拔、重用了一些人才,郭俊、杜佑、张礼这些郡中的老人自不用说,还有长社陈氏、颍阴荀氏的一批年轻士子也被礼辟为郡吏,其中更有许褚以前接触不到的人,比如与荀淑、陈寔齐名的大名士,襄城李膺的后人李宣也来到了阳翟,被曹操任命为主簿,这便是曹操出身贵族的好处了。

    看到曹操在颍川干得有声有色,若说许褚毫不吃味,那也是不切实际的,毕竟某些人在他当颍川太守的时候连影子都没出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