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渭城一别,未定风波(第2/3页)大雪满弓刀

    尽管是这样,尽管父亲用了最卑微的姿态向宋家请求,最后得到的,还是门房传来的一句吩咐——举家迁往西海。那个平日里自己甜甜叫着“伯父”的男人,竟然连门都没出面都没露。这实在是一种她无法忍受的羞辱。

    然而父亲忍受了,她看见父亲在听到门房的话后,无比恭谨的向着宋府的大门叩了一个头,这才扶着膝盖起身,蹒跚的往回走。

    西海是什么地方?彭静娜的心里非常清楚。可就算如此,父亲依然像得了巨大的好处似的用几近五体投地的姿态表达了谢意。彭静娜在那一刻明白了什么叫做目眦欲裂,什么叫做痛彻心扉。

    ……

    一夜未眠的彭静娜脸上并没有看到太疲惫的神色,也没有黑眼圈,没有松弛的眼皮和红肿的眼睛。相反,她看着比以往,更多了一丝沉稳和安静。马车走到城门口时,停了下来,这是必要的规矩,毕竟为一方父母官,走的时候,再落魄,也是要饮一杯送别酒的。

    今日来敬酒的,是渭城都尉刘勋国。他和彭云一文一武,彼此在渭城搭档了整整十几个年头,不说交情深浅,就看这同事多年的份上,也是要来送送的。

    刘勋国是武官,打扮看着精炼干脆,黑色的劲装包裹着他高大的身躯,犹如黑云一般立在城洞前。在他的脚边,是两个酒瓮,泥封尚新,似乎刚从酒窖里挖出来的一样。

    看着多年的老搭档前来送别,刚下马车的彭云叹了口气,道:“何必来走这一遭呢,本就是一个形式而已,不喝这碗酒难不成我就走不动路?”

    在城洞前的,只有刘勋国一人,显得有点形单影只,没有丝毫送太守离城的样子和排场。其实原因也简单,彭云之所以离开渭城,便是因为得罪了宋家。在这么个风口浪尖上,谁愿意来送这个老大人?谁又想触宋家的眉头?故不论亲疏,都无人敢来送别。也就是这个都尉的官职,没有利害关系,直属军方又无利益纠纷,才能坦坦荡荡的前来送别。

    听得老友的话,刘勋国呵呵笑了笑,道:“怕你悄摸的走了,我特意来早点,就这还差点赶不上你呢,哪里敢说你走不动路。毕竟十几年了,出了这么大的事儿,你竟没和我招呼一声,若不是昨日发xiàn

    我帐下刽子手被借出去许多,恐怕到现在还被蒙在鼓里,更不要说来送送老朋友了。”

    刽子手被借出去许多,自然是杀人的,这城头上挂着的十数个人头,便是那些刽子手的杰作。渭城太守彭云沉默了一会儿,苦笑道:“渭城居,大不易,想必你也已经知dà

    了我因何而去,虽然你归军方统属,也实在没必要跟宋家过不去。”

    刘勋国淡淡一笑,转了话题,道:“不说这些了,你来看看,我今天带的什么酒。”

    说完这话,他弯下身拍开泥封,轻轻对着瓮口扇了扇风,笑着看彭云。彭云吸了口气,脸上生出一丝笑意,道:“好啊,竟是十年的杏花春酿。”

    刘勋国点头道:“明白你好这口,干脆刨了两坛出来,路上带着。”

    彭云拍了拍瓮口,满yì

    的喃喃:“不错不错,虽是万里西风瀚海沙,有美酒作伴,也足以笑对苦寒了。”

    说完这句不错,二人似乎找不到什么什么话头似的沉默下来。半响,彭云才悠悠道:“我之一走,不过是个开始而已,你仍在渭城,免不了要多加小心。宋家,似乎……”彭云忽然停住了口,苦笑着微微摇了摇头。

    刘勋国冷笑一声,接道:“似乎像一条疯了的狗。”

    他倒是快人快语,看了一眼城墙上渐渐往下偏斜的目光,冷冷道:“从那个宋家七公子回到渭城以来,不过才几天时间,从东海水师到你这个太守,宋家已经连咬了朝廷两位大员。以往的宋家行事何等的稳妥谨慎,怎么会在这个时候犯了糊涂!”

    彭云道:“宋家家主已经无子无嗣了近二十年,好不容易盼来个儿子,又岂能不重之又重。”

    “重之又重?”刘勋国哼了一声,道:“你我心中都明白,君子之泽,三世而斩,几乎已成当今大族之宿命。这个浅显的道理,宋家又岂不会明白。若非如此,当年正值宋家如日中天,宋老太爷又何必立下儿孙永不得踏入官场的遗训。如今才过了几十年,宋家就忘了老太爷的谆谆教诲?”

    彭云紧紧皱起了眉头,并不搭腔。

    整个神州大陆都知dà

    ,吴国之所以能够以财力傲视其余三国,皆是因为国中有宋家。正是因为当年的宋老太爷高瞻远瞩建议世宗帝开放海禁,才有了如今繁华昌盛的吴国,才使得吴国摆脱了积贫积弱的窘迫境况。也正是因为这样,宋家才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一举成为整个吴国最为雄厚的家族,或者说……财团。

    而随着世宗帝龙驭宾天,开阳皇帝继位,难保宋家不会由功臣,慢慢成为帝王猜忌的对象。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宋家这许多年来,尽量隐忍,和朝廷的关系,也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态度上,从不敢逾越半分。

    但谁能想到,自从冒出来一个七公子,这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