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节 天子千秋(第2/4页)在西汉的悠闲生活

道,知道了自己的外戚和老师的子弟们是个什么德行。

    了解的越多,刘据心中的孤独感就越重。

    “幸亏,孤还有张先生可以借助!”不知为何,刘据忽然想起了那个南陵县的年轻朋友,嘴角就不由自主的微笑起来:“过些时间,孤便与张先生坦白吧……孤需要张先生,来帮孤出谋划策,表兄表弟,一个靠的住都没有!”

    刘据自己真正的外戚,其实是卫氏。

    可是,他舅父卫青的三个儿子,他的三个亲表兄弟,却连公孙敬声都比不上。公孙敬声起码还算聪明,也能识得大体。多少也有些能力,能帮他一些。

    但卫姓三兄弟。除了吃喝玩乐,现在已经不会其他的技能了。

    “张先生现在已是孝廉,孤按例可以征辟之!”刘据想着:“是太子舍人好一点,还是太子洗马呢?”

    公孙敬声父子看到刘据脸上渐渐舒缓开来的眉毛和神色,两人对视一眼,点点头,却是难耐心里的欢喜。

    “果然,到底是血浓于水啊,我便知道太子表兄一定会帮着我的!”公孙敬声美滋滋的想着。

    “陛下驾到。群臣谒迎!”这个时候,一个穿着黑色袍服的太监从殿后的屏风中走出来,喝道。

    “儿臣据!”刘据连忙走上前去,拜道。

    “儿臣旦……”另外一侧,燕王刘旦亦出列而拜。

    “儿臣胥!”紧跟着刘旦,足足有差不多一米九的彪形大汉,出列而拜。

    “儿臣髆!”昌邑王也出列,在他身后,海西侯李广利紧跟着出列:“臣李广利……”

    文武百官齐声唱诺:“恭贺陛下千秋之喜。愿吾皇万岁!”

    “众卿免礼!”在几个太监的搀扶下,刘彻登上龙座,俯视了一遍那密密麻麻的文武公卿大臣,刘彻脸上微微一笑道:“赐坐!”

    “陛下制曰:赐坐!”一个宦官走上前道。

    便有无数侍女、奴婢进来。将这数百的文武官员,请到他们该坐的位置之上。

    接下来,丞相公孙贺。代表全体文武百官出列,说了一堆恭喜恭贺一类的好话。然后恭恭敬敬的将今年各郡呈报上来的计薄,交到刘彻手上。

    说起来。也是寒酸,堂堂的丞相,三公之首,辅佐大臣,现在唯一的职能和权力似乎就只剩下了每年的这个时候对各地计薄的审核与呈报。

    刘彻命人将这些计薄全部收起来,对一个站在他身边的宦官吩咐道:“去,将这些都交给张安世,命其尽快看完,然后写一个条陈给朕!”

    刘彻毕竟年纪大了,记忆力也视力都大为衰退。

    这么多的简牍,若是壮年之时,刘彻是怎么也不肯假手他人的。

    但年纪大了,他不得不将这个他壮年时最爱的工作,交给自己的心腹去做。

    而在所有亲近大臣中,以张安世在这方面的能力最杰出,刘彻记得很清楚,张安世曾经一字不差的将刚看完没多久的上百卷简牍的内容背给他听。

    正因为如此,张安世才会被他委以尚书令的重任。

    走完这个程序,就轮到了皇子公主们给刘彻献礼贺寿了。

    刘彻共有六子,长子太子刘据,次子齐王刘闳,三子燕王刘旦,四子广陵王刘胥,还有就是现在还未被封为王的幼子刘弗陵。

    六个儿子中,齐王刘闳早夭,剩余五子,今日全数在场。

    首先出场的是年纪最小的幼子刘弗陵,刘彻只见,那个小小的,稚嫩的儿子,穿着一身黄色的皇子服装,带着冕冠,似模似样的迈着步子,走到殿中,非常乖巧的拜道:“儿子弗陵,恭贺父皇千秋万岁,愿父皇德被六合,仁及四海!”

    刘彻听着他小小的糯糯童音,心中就被一阵幸福之情淹没。嘴角不免露出些微笑。

    “这是儿子,献给父皇的礼物!”小家伙趴在地上,举着一块帛书,道。

    “呈上来!”刘彻对左右吩咐道。

    很快,左右就将刘弗陵手中的帛书,拿着恭敬的呈给刘彻。

    刘彻接过帛书,打开一看,只见帛书上面有数十个歪歪曲曲,看上去不太雅观的字。

    这些字都是同一个字:孝!

    “孝!”刘彻看着帛书上的那些用稚嫩的笔法,临摹着的孝字,他忽然会心一笑,道:“制:皇子弗陵,孝心可嘉,赐狼毫一支,墨砚一台,勉之勉之,勿骄勿躁!”

    赏赐虽轻,却意味深重。

    熟悉刘彻性格的人都知道,他赏赐的东西越少,那么,他对那人也就越看重。

    刘弗陵捧着刘彻赐给他的狼毫笔和墨砚,高高兴兴的坐到自己母亲身边去。

    接下来,是十多位公主送上的礼物。左右都是些奇花异石,算不得什么稀奇。也就只有五利出来献礼的时候,刘彻跟她多说了几句。其他的都是嗯一声解决。

    所以,倒是很快,就轮到了广陵王刘胥。

    “儿臣,别无所长,为贺父皇千秋,儿臣愿演力举千斤鼎为贺!”刘胥大大咧咧的说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