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赈灾之法(第2/3页)盛唐绿帽公

,一时间,朝廷上面李家实力重新抬头,武家势力情况艰难,这种局面下,效忠于武则天的一群人心有不甘,一时间,朝廷上面暗流涌动。

    如果仅仅是朝廷上面混乱也就罢了,今年天气比往年暖和,所以自从七月开始,整个河,南,河,北两地洪水肆虐,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在加上整个河,南和河,北之地,算是整个大唐的另外一个粮仓,这两地洪水肆虐,导致整个北方粮食紧张,粮价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上涨了两倍,让无数百姓苦不堪言。

    长安城,大明宫含元殿

    “启禀天后娘娘,太子殿下,河,南与河,北之地,洪水肆虐,百姓流离失所,各地官府仓中的粮食已经相继告罄,许多地方的百姓已经开始肯吃树皮,草根了,如果朝廷再不想办法赈济的话,恐怕百姓真的要易子而食了,到时候,如果这些灾民被别有用心之辈利用的话,可就彻底来不及了。”御史大夫高智周出列上奏道。

    听到高智周的上奏,坐在龙椅上的天后武则天并没有向往常一样直接开口询问众多朝官,而是转头向龙椅下面不远处的皇太子李显问道“太子,你身为监国,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

    自从李显被高宗李治确立为监国开始,原只能在东宫整日读书学习的李显,终于能够堂而皇之的走上朝堂,接受百官朝贺,处理国家正事了。

    这个位置如果换个时间的话,恐怕是所有太子最期待的位子,可对于李显来,却是最痛苦的位置,不是因为这个位置不好,而是就算他身为监国太子,也摆脱不了龙椅上做着的那个女人,他的亲生母亲的影响力,这么多天以来,无论大事情,虽然武则天看起来事事征询他的意见,可最后却都会借故将他的意见贬斥的一无是处,让他的威望处处遭受打击,李显也从一开始的满怀激情变得心灰意冷起来,处理起事务来,也显得颇为慵懒,让那些对他寄以厚望的朝臣大失所望。

    听到武则天的问话,原正在神游天外的李显慌忙回过神来,满脸惊恐的道“这个这个此事重大,孩儿才疏学浅,还是由母后处理吧!”

    李显此话一,武则天的心中暗暗冷笑了一声,同时看着下面百官中许多朝臣轻轻摇头,或者无声叹息的样子,分外得意。

    心中得意,武则天脸上却露出了怒容,冷哼道“哼,正是因为你才疏学浅,陛下才让你监国理事,望你早日成为合格的君王,没想到你却如此懒散,实在是岂有此理,今日回去之后,闭门思过,好好反省一番,省的将来成为隋炀帝那样的昏君。”

    武则天此言分外严厉,即使是李显这种懦弱的心性,心中也忍不住升起了怒火,正当他想要言辞反驳之时,刚刚抬头,就看到武则天那双凤目中露出的闪闪寒光,心中的怒气猛的消散,化为了无边恐惧,急忙低头答应道。

    成功将李显给打压了一番,武则天才转头看着大殿中的百官,厉声问道“诸位爱卿,现在河,南,河,北两地突洪灾,百姓流离失所,诸位觉得应该怎么处理才好。”

    按理来,百姓遭灾,朝廷应该调拨粮食或者灾银进行救灾才是,可是让武则天和朝廷官员无奈的是,朝廷的粮仓居然没有粮食了,起来可能让人不敢相信,这却是实情。

    起因还是年初的那场长安断粮危机的后遗症,当时段简虽然动群众,用精盐换粮食这一招让长安城躲过了一劫,可当时朝廷粮仓里面已经没有粮食了,都知道关中之地的粮食不够用,需要从外地调拨粮食才能够满足关中百姓的食用,如果接下来能够恢复平静的话,只要一段时间,朝廷就能够从别的地方调拨粮食将粮仓填满。

    可惜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北方大战没有停歇,占据高原的吐蕃却又向大唐动了进攻,一时间,两头作战的大唐,不得不将用来填充粮仓的粮食分运两处,从而导致长安城的粮食不仅不多,反倒显得更加紧张起来。

    现在河,南,河,北两地同时遭灾,朝廷粮仓中却一粒粮食都没有,也由不得武则天和官员无法可想了。

    “启禀天后,朝廷无粮,江南却有粮,不如朝廷下旨,让江南之地调拨粮食运往灾区,以解燃眉之急”话的是一个身着紫袍的老者,不是别人正是刚刚担任中书令的崔知温。

    他的话刚刚出口,站在他身边的薛元就无奈的苦笑道“崔中书,你可能不知道,江南之地确实有粮食,可淮河以北之地的运河河道,因为水量过大,无法行船,粮食根就运不过来,远水解不了近渴呀!”

    此言一出,百官顿时一片议论。

    看着下面相互交头接耳,议论纷纷的百官,武则天的脸色变得异常难看起来,毕竟,朝廷会有现在这种情况,多少和她有关,如果当初他不是因为一时的怒气和那些豪门大族交恶,也不会有长安城断粮的危机,如果当时粮仓不空的话,也就不会有今天这一幕。

    如果是别人的话,可能会因为自己的缘故感到懊悔,可武则天是何人,‘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可天下人负我’的一代女皇,她又怎会承认是自己做错了,甚至于看着那些交头接耳的百官,她的心中反倒的恼怒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