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节 震荡波(第2/4页)建文天下


    “呵呵,张凯,你做本王的亲兵已经有3年了,让你给增寿做护卫,是有些委屈你了,不过你的任务很重要,你要好好干,至于你的家人一切都很好,本王定期让人送去米面,你不用挂心,过两年等你的孩子大了,可以入学了,本王会让他进王府,做高燧的伴读。”

    “王爷,”张凯很感动,跪地磕头不停,带着哭声道:“王爷待属下天高地厚之恩,小的一定尽忠职守,为王爷肝脑涂地。”

    “张凯,不要轻言生死,本王还有好多事情需要你去做呢,”说着话,朱棣亲自把张凯扶了起来,让人上了茶。朱棣回到座位上坐下,拿起徐增寿的信看了一会儿,交给道衍,然后问道:“这次增寿有什么消息过来?京里情况怎么样?”

    “王爷,小的是四爷的护卫,平时有意识的去结交大爷魏国公的护卫,所以知道一些消息,不知道王爷要问哪些?”

    “你知道的就都说吧,本王有时间。”

    “好的,自从上次王爷入京之后,皇太孙屡次有大的动作,先是召集百官修订了《大明律》,去掉了许多重的刑罚,这个事情好像反响很大。卑职感觉不仅京城百姓,即使是魏国公府上的人,甚至国公大人,都有点兴奋。另外这两天,朝廷要创建武学,朝廷的邸报上说的是礼部、工部、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协助皇太孙创建武学,据小的观察,五军都督府的都督们都很支持,魏国公甚至要把二爷和四爷都送到武学去,不过四爷拒绝了,被国公大人禁足了一个月,听说还和国公大人吵起来了。四爷晚上就写了信,让我送过来。”

    朱棣立刻转头问葛城:“你去把这几天的朝廷邸报拿过来看一下。”

    一会儿,邸报拿过来了,朱棣把有关武学的邸报拿过来看了一下,发现内容也不多,只有几行字,想了一下,问道:“还有别的事情吗?”

    “回王爷,没别的了,基本就是这些,对了,最近曹国公和皇太孙也走的很近。”

    “哦,那你们下去吧。”所有的人都出去了,就剩下了道衍大师。

    “大师,你看父皇要做什么?”

    “王爷,皇上恐怕对你起了戒心。”

    “你怎么知道?”朱棣腾的一下站起来了,积威之下,他都自己的父皇非常忌惮和恐惧。

    “上次王爷去京师,和皇太孙搞得那出把戏,应该是让皇上看穿了。”道衍对朱棣的把戏很看不上,在朱元璋面前,简直是儿戏,所以说话也很不客气。

    “呃,大师,你已经说过了,就别提这个事情了。”朱棣很不好意思,在京城回来之后,和道衍说起这个事情,还自以为得计,但道衍当场就说他做过了,弄巧成拙了,朱棣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也有点后悔。

    “王爷,我们现在做的是杀头灭门的事情,当然王爷可能没事,我们可不行。”

    “好了,大师,你帮我分析一下现在的形势吧。”

    道衍拿起茶喝了一杯,其实他也有难处,朱棣这个人也是有缺点的,为人豪爽,好面子,打仗是一把好手,但是做事情不够细致,性格上也有暴虐的成分,只不过目前来说掩饰的还不错。

    “王爷,贫僧认为,目前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了。”

    “怎么说?”

    “皇太孙初立,我们都认为皇太孙柔弱,您是更好的选择,但是朝臣显然不这么认为,而从您这次进京来看,皇上显然要硬扶其上位了,重定了亲王见皇太孙的礼仪,其实就是在警告诸王,不要对那个位置有任何幻想。所以不排除,皇上会为了皇太孙,铲除一些障碍,比如王爷。”

    “什么?父皇会对我动手?”

    道衍笑了笑:“目前还不至于,皇上将功臣宿将几乎杀尽,待臣下苛刻,以小错诛杀重臣。”说到这里,道衍的三角眼里不由得露出一丝寒光:“所以朝臣中文官大多为进士或者国子监的监生,没什么实际经验,都是些书生,给皇上办事,没什么问题,但是让他们自己去做实务,就差的太多了,所以朝堂上基本都是墨守成规、只会读圣贤书的无能官员。而武将自蓝玉案之后,军中士气低落,能征惯战之将已经少之又少。皇上手中没有镇守北疆的人才,而且由于胡蓝两案,他也不敢将过多的兵权交给在他刀口下余生的将军们,所以只能交给自己的儿子们。”

    “所以,皇上不会轻易动手,因为这是个死结,如果无缘无故处理王爷,那么边塞九王都会心寒,结团自保甚至养寇自重,那么大明动辄有亡国之虑。”

    “哦,好像是这个理,大师让本王茅塞顿开啊。”燕王长出了一口气。

    “但也不能过于大意,皇上会怎么做,很难猜的透啊,这次支持皇太孙创建武学,应该是要皇太孙组建自己的班底,这些人在武学走一遭,大多都会变成皇太孙的班底,再给他们扩充兵员,那么立刻就会组成一支大军。”

    “哈哈,本王领兵多年,没有上过战场的士兵,都是一群窝囊废,本王的铁骑对付这样的,可以以一敌百。”燕王不屑的笑道。

    “这个倒是,皇太孙年纪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