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一章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大全(第2/10页)天脉谜踪

为代表周朝的行政区划制度三国时期魏人孙炎在注释尔雅时,又把尔雅释地中的九州牵强附会地解释为代表商朝的行政区划制度以后的经学家进一步推而广之,把“九州”误称为夏、商、周三代的行政区划制度。

    3畿服说

    它最初见于国语周语。周语曰:“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即说周王实行“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的五服制度。尚书禹贡中也说了五服,只是用“绥服”替代了周语中的“宾服”并认为每服皆有一定的范围,都为五百里。周礼夏官职方氏更将“五服”扩展为“九服”:“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夷服”、“镇服”、“藩服”。在周礼夏官大司马中,则把“服”改称为“畿”,认为有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九畿。以上叙述的“五服”、“九服”、“九畿”等记载,都是后人杜撰的先秦时代的行政区划,事实上它们只是战国时代或稍后人们地理视野不断开阔的反映。

    二、县、郡的起源

    前面已述,商、周王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即“封邦建国”,各个领主在自己的封国内独立为君主,整个商、周王朝无所谓任何行政区划。但是,到了春秋时期,周室衰微,一些诸侯国逐渐强大,开始发展中央集权制度。他们在新开拓的疆土上不再进行分封,而由君主直接统治,为了便于统治,开始萌生了县、郡等行政区划的单位。

    1县的出现

    县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始于春秋初期,最初设置在边地,带有国防作用。据现有文献记载,最早设县的是西方大国秦。史记秦本纪曰:武公十年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武公十一年前687年“初县杜、郑”。就是说在春秋初,秦武公在新开拓的疆域首先设立邦县今甘肃天水市、冀县今甘肃甘谷县,第二年又设置杜县今陕西杜陵县、郑县今陕西华县。接着,楚、晋等国亦置县。左传载哀公十七年前478年,子穀曰:楚文王“实县申、息”左传载僖公三十三年前627年晋襄公以先茅之县赏胥臣。楚文王在位是前689至前672年,晋襄公在位是前627至前621年。可见,在春秋前期即前7世纪,秦、楚、晋等大国已先后在新兼并的土地上置县。图2在古文中,县是古悬字。因这些新拓的疆域,远离诸侯国的国都,悬于诸侯的采邑之外而命名。

    春秋后期,各诸侯国普遍置县,且从边远之地发展到内地。据左传记载,宣公十一年前598年楚子“伐陈,县陈”第二年楚伐郑国,郑伯对楚子说,“使改事君,夷于九县”如果让郑国奉事君王,等同于楚国诸县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晋侯以瓜衍之县赏士伯成公六年前585年,“败楚之二县”襄公二十六年前547年,“晋人将与之县,以比叔向”昭公三年前539年,“晋之别县把一县划分为二不惟州”昭公五年,“韩赋七邑,皆成县也”,“因其十家九县,其余四十县”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晋吞灭祁氏、羊舌氏,“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吴国当时也已在今江苏镇江市设置朱方县。正如顾炎武在日知录郡县条所述:“春秋之世,灭人之国者,固以为县矣。”

    战国时期,县已成为较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单位。不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县与以后的县并不完全相同:一是保留着分封制的残痕,如君主可以把县赐送给臣子,县尹可以世袭等二是县的规模相差悬殊,大的如秦、楚灭了一国置一县,甚至灭了陈、蔡这样的中等国家以后也以一国置一县,小的如齐国的县,大致是一乡置一县。当然,那时最多的还是以一邑之地置一县。

    2郡的出现

    现在看到的最早的关于郡的记载见于国语晋语。晋国公子夷吾对秦公子挚讲,“君实有郡县”。意思是说,晋国犹如秦国的郡县。这是鲁僖公九年前651年的事,说明秦国在公元前651年即春秋前期已置有“郡”,所以一些书说,“春秋末年以后,各国开始在边地设郡”,“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郡”,12都是不确切的。据左传记载,鲁哀公二年前493年赵简子曰:“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以上是春秋时代仅见的“郡”名两例,表明当时郡名还很少见。当初主要为满足军事防卫之需要,各诸侯国开始在边远地区置郡,由国君的重臣率军驻守。

    战国时代,郡的设置增多。史记秦本纪记载,惠文王十年前328年“魏纳上郡十五县”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史记樗里子甘茂传记载,秦武王三年前308年甘茂对秦王说:“宜阳,大县也,名曰县,其实郡也。”史记春申君传楚考烈王十六年前247年,春申君对楚王说:“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史记匈奴传说,“魏有河西、上郡”,“秦有陇西、北地、上郡”,赵“置云中、雁门、代郡”,燕“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可见,战国时各国已普遍置郡,且多置于各国的边远地区。

    3县和郡的关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