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一章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大全(第4/10页)天脉谜踪
初,刘邦鉴于秦王朝孤立而亡的教训,广建王侯。先封“异姓七国”韩、赵、楚、淮南、燕、长沙、梁,继而在消灭异姓六国长沙除外的过程中建立“同姓九国”楚、荆、代、齐、赵、梁、淮阳、淮南、燕,实行了郡、国并存制。
1汉郡国
汉初的王国不但统率侯国或数县,而且常常兼数郡之地,严重地威胁和阻碍了中央的统治权。据汉书地理志记载,高祖于秦郡外增置26郡谭其骧汉百三郡国建置始考的考证较精,指出高祖实增为19郡,其中三分之二的郡是在诸侯王国内且诸侯王国多“兼数郡之地,吴王濞封有四郡五十余城”,17“大者或五、六郡”,18因而汉初60郡中,同姓九个诸侯王国和异姓仅剩的长沙国共有40余郡,汉帝自领的郡只有15个。
以后,文帝、景帝、武帝多次削藩,令诸王不得自治其国,所属官吏皆由天子授予。景帝时,一诸侯国便只领一郡,王国和郡自此在行政区划上才处于同一级别。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至西汉末年有郡国103,其中除三辅沿京畿地区的三郡外,有郡80、国20大郡领县三、五十个,大国领县最多十余个,小国仅领县三、四个。可见,西汉末年郡和国级别虽相同,实际上是郡大国小。
王莽时,郡数增至125。东汉初,光武帝考虑到连年战争、国空民虚的情况,为减少官役,与民休息,对郡、县曾大加并合。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建武六年30年“并省四百余县”,约相当于当时县数的四分之一继而累并郡、国13,占当时郡、国总数的十分之一强。以后,又遵西汉之制,至顺帝永和五年140年共有郡、国105,并成为较稳定的行政区划,直到东汉末。
2汉县
郡下统县,战国已然,秦王朝推行全国。汉承秦制,仍在郡下辖县,并有所发展。汉书百官表云:县“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蛮夷曰道。”表明西汉的县级行政区划,已有县、国、邑、道之别。
据汉书地理志载,西汉在元封年间有一百零三郡,下辖“县、道、国、邑,千五百八十七”据钱大昕在二十二史考异中根据郡、国所辖的县统计,西汉实有县级行政单位1578个,其中:县1344、侯国188、道30、邑16。王莽时,全国125郡,国下领县、邑2203个。东汉永和五年时,全国105个郡,国下辖“县、邑、道、侯国千一百八十”,19较西汉末几乎少去三分之一。
三、州的萌芽
如第一章所述,把中国划分为州,起源于战国时人们的理想。但是,“十二州”、“九州”、“五服”、“九畿”都停留在学者们所著作的书上或人们的传闻中,并未成为中国的行政区划。在中国行政区划中真正地出现“州”一级,始于西汉武帝。
1西汉的州
汉书武帝纪说,元封五年前106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汉武帝用禹贡、职方中的11个州名冀、兖、徐、扬、荆、豫、幽、并、梁、雍、青见表1置刺史部,其中把梁改曰益、雍改曰凉,加上新开辟的边地“南置交趾、北置朔方”两个刺史部,共为13刺史部,又名13州。但汉书地理志正文与序所载大异:正文的13州名中无朔方、凉州,却有司隶京师地域,将交趾称为交州。顾颉刚在两汉州制考中,根据较充分的事实指出汉书地理志序较正文可信,置13州部是元封五年前106年之事,而在京师置司隶校尉是征和四年前89年之事,相距27年,故司隶不在13州之列,如加司隶应统称为14州“北置朔方”,属13州,是确切的,正文把朔方归并州乃是东汉之制,非武帝所为称交趾为交州,是王莽和东汉时制,非西汉之称而且汉书地理志正文还遗漏了凉州。应当指出当时的州刺史仅代表汉王朝监察所辖的郡、国,并无固定驻所,还没有形成一级行政区划。
2东汉的州
西汉末年王莽专权,企图实现尧典中所谓“肇十有二州”的古制,于元始四年公元4年废除朔方、司隶两部,全国变成12州据尧典中无交趾而有“宅南交”的话,改交趾为交州据禹贡中有雍州、无凉州,改凉州为雍州。
东汉光武曾恢复西汉旧制,复置司隶部,复改雍州为凉州。但不久,在建武十一年35年又参用王莽之制置州。以后东汉的州制与西汉有以下不同:1降司隶校尉部为全国13州之一2废朔方,归入并州3改交趾为交州。
灵帝中平元年184年爆发黄巾起义,朝廷为有效地镇压各地的农民起义,于中平五年189年改刺史为州牧,命朝中九卿任州牧,执掌一州军、政大权,州逐渐成为郡、县以上的一级结构。于是,全国的行政区划由虚的三级制演变为实的三级制,由郡县制演变为州郡县制。东汉末,曹操又倡复“九州说”,废幽、并两州,合入冀州省去司隶校尉部和凉州,并为雍州弃交州,分入荆、益两州。全国仅有兖、豫、青、徐、荆、扬、冀、益、雍9州。
总之,汉代的行政区划承袭了秦制,基本上实行的是郡县制。与秦王朝不同的是:1汉代有郡、国并存的局面。汉初,实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