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鄂伦春旗(第1/2页)阴阳井
鄂伦春族,是华夏东北地区人数最少的民族之一,属于狩猎民族,该民族主要信仰萨满教,崇拜自然,尤以火神为尊。
长途旅行总是枯燥而乏味的,对于李信三人来,书是最好的伙伴。
火车穿了半个中国,从最东端来到了最北端,旅途谈不上艰辛,也谈不上舒服,随着温度的不断降低,三人已经换上了棉服,这是火车里出售给那些没准备的人的。
“来,我来我来。”火车渐渐地停了下来,李信很有眼色的将三人的行李从行李架上取下,他自己一个人提了两个拉杆箱,一个常教授的一个他自己的。
“信子,你这样让我很尴尬啊。”赵政看了看自己手中的行李箱瘪了瘪嘴。
“有啥尴尬的,没事,下回你来,先下车。”李信回头笑了笑,然后跟着前面的人排队下车。
从出站口出去后拐了个弯,三人再次绕了回来,因为等会儿要转车,齐齐哈尔到鄂伦春旗还有半天的车程。
“来,给你个表现的机会。”李信掏出自己的身份证笑着递给了赵政。
“好,你们先等会儿,我去取票,教授…”赵政接过李信的身份证转脸看向常教授。
“辛苦你了啊,赵。”常教授笑呵呵的把自己的身份证递给了赵政。
不大会儿的功夫,赵政便从自动取票机那儿回来,手里多了三张车票。
“上次我来的时候,是四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候我也和你们差不多大,响应国家号召,下乡插队,那时候就去了鄂伦春旗,在古里镇生活了几年。”常教授看着手中车票,脸上浮现了一丝笑容,陷入了回忆之中。
“教授,他们鄂伦春人现在还打猎吗?”李信看着教授问到。
“我那时候过来的时候,还是打猎的,他们每家每户都有猎枪,不过一般还是用一些陷阱之类的,我以前还跟着村子里的伙子一块打死过一头野猪呢,三百多斤,后来分给了村子里的人。”常教授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往事,整个人的精神头都好了起来,这两天坐火车的疲惫仿佛在刹那间消失的无影无踪。
“教授您年轻的时候也不简单啊!”赵政在一旁恭维到。
“那是!我年轻的时候可厉害了,我可是练过的。”常教授着扬了扬自己的拳头,随即却又叹了口气,放下了拳头。
“老了老了,不行喽,这天下还是你们年轻人的天下啊。”
“姜还是老的辣,我们年轻人要学的多着呢。”李信笑着了一句。
“哈哈哈,你们这俩子,少给我灌**汤。”
“教授,您那时候的事呗。”
“好,那我就一,那是1969年,我从上海来到了鄂伦春旗…”
两个多时的时间,在常教授的追忆往事中度过,听完了他的经历,李信和赵政二人唏嘘不已,不住的感慨那个时代的疯狂,同时又庆幸自己生活在美好的二十一世纪。
随着广播的响起,三人开始拿着行李跟着人潮向着进站口走去。
火车穿过大兴安岭茂密的原始森林,来到了阿里河站,这里便是此行的目的地——鄂伦春旗。
九月的南方天气还比较热,而在鄂伦春,人们已经开始穿上了棉衣。
还好三人提前都已经做好了准备,不然光是这股子寒冷就够他们喝一壶了。
“这儿真冷啊。”下了火车后赵政裹了裹自己的羽绒服,看着周围的穿着厚厚冬装的人群道。
“还好还好,你多动动就不冷了。”李信看着不停跺脚的赵政笑道,接着他转头看向导师问到“教授,您冷不冷。”
“还可以,有点冻脚,咱们先去买衣服和鞋子吧。”常教授此时身上穿着一个皮袄,他的行李箱里提前准备了羊毛衫和毛裤,只不过鞋子依然是皮鞋,所以有些冻脚。
三个人一块出了火车站,先去买了一些御寒的衣物,随后便在商场附近找了个羊肉汤馆喝起了羊肉汤。
“现在这儿的条件可比以前的条件好多了,以前我来的时候咱们在的这儿都是荒地,除了火车站那片有点人,其他的地方没啥人的。”吃饱喝足,身上有了热乎劲的常教授看着窗外的街道到。
“国家经济条件好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跟着提高了。”
“老哥,您的真对,以前哪儿敢想这些,时代不同喽。”一旁正在擦桌子的饭馆老板看着常教授到,他年龄约在五十岁上下,人胖乎乎的笑起来很和善。
“时代发展来快了,我们还好,老了老了还赶上了。”常教授点点头笑着回应道。
“您几位是南方来的吧?”饭馆老板把抹布放到桌角看着李信他们仨问着。
“嗯,我们是上海过来的,打算看看鄂伦春族的特色。”常教授笑眯眯的点了点头。
“现在啊,鄂伦春族的人大多出去打工了,整个鄂伦春旗留下来的也就两千多人,民俗村那边多点,你们几位想看看就去那儿。”饭馆老板热心的对他们出了鄂伦春族的现状。
常教授一听微微皱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