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8【再劝】(第1/2页)民国之文豪崛起

    9月1日,当沈阳兵工厂已经开始搬迁时,周赫煊再次来到了张学良的北平官邸。rg

    张学良苦笑道:“又要来劝我吗?”

    “六帅,前两次是我太冲动了,没有把事情清楚,”周赫煊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变得轻松迟缓些,“咱们今天不提出兵与否,先来讨论目前的局势,可以吗?”

    “你。”张学良头道。

    周赫煊问:“沈阳有多少兵力?”

    张学良也不隐瞒,道:“北大营有8精锐,沈阳城内还有警察若干,周边还有数千守备部队。”

    周赫煊头道:“也即是,沈阳真正能打硬仗的只有8士兵,那整个辽宁省呢?”

    “奉天省的总兵力共有9万,但大部分是战斗力低下的守备军,精锐部队不足万人。”张学良道。

    周赫煊又问:“奉军总兵力有多少?”

    “4万,但有十多万属于屯垦军,这些士兵都是老弱病残,跟农民没有太大区别,”张学良,“奉军精锐大部分在华北,留在的东北士兵以地方守备部队为主。”

    “也就是,如今的东北四省,至少还有万可占之兵,一旦战争打起来,还能从华北调1多万精锐回去,”周赫煊问道,“日关东军的兵力又是多少?”

    张学良对此非常清楚,他:“满编的日陆军第师团,兵力1万零5人。但实际情况不止如此,东北还有乡军人(退伍职业兵)1万人,警察人,日在东北的兵力约有万千多人。另外,日还有驻朝师团(朝鲜师团)万人可以迅速支援,总兵力超过5万人。”

    周赫煊道:“也就是,沈阳一旦开战,双方的兵力对比是8奉军精锐加1万余地方守备队,对阵日的1万零5百关东军。如果战事升级,就是1万奉军对付万千多日军。战事再进一步升级,就是万奉军对阵5万多日兵。你害怕打不赢吗?”

    张学良无语道:“不能这么算,奉军超过九成的主力精锐,都部署在华北地区。这些军队不能轻易调走,否则不但华北要出大乱子,西北数省也要跟着乱。”

    周赫煊:“一旦奉军和日开战,那就是打的国战,阎锡山、冯玉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来添乱?”

    “那可不准,”张学良道,“明诚你别忘了,阎百川这次是坐日军用飞机回山西的。另外,我已经得到情报,南方的粤桂联军,很可能已经和日陆军部有密约了。”

    周赫煊劝道:“就算彻底放弃西北,再放弃一部分华北地盘,那也只是兄弟阋墙。而失去东北,则是丧师辱国,孰轻孰重,请六帅三思而行。”

    张学良拍胸脯道:“不会的,明诚且安心。从现有的情报显示,日陆军部被内阁斥责警告后,已经放弃了阴谋计划,关东军方面这些天也很安静,甚至都不再主动挑事了。”

    “事出反常必为妖啊,六帅相信一向跋扈的关东军,会变得那么乖吗?这是在麻痹你!”周赫煊。

    张学良道:“关东军得不到日内阁的支持,他们是没有久战之力的,至少军事补给就有极大困难。你提议搬迁兵工厂的计划,我反复思考后觉得属于良策,只要关东军无法获得弹药补给,他们就没有扩大战事的能力。”

    好嘛,张学良答应搬迁兵工厂,居然是不想关东军有后继之力。

    这特么算歪打正着?

    周赫煊问道:“如果日军方发动政变,推翻内阁政府呢?”

    “怎么可能?国事岂是儿戏,哪有政变就政变的道理。”张学良完不相信这个预测。

    不仅是张学良,除了周赫煊这个穿者之外,恐怕现在没人会相信日军方能够搞出政变来连日陆军部自己都不相信,政变是一撮少壮派军官搞出来的。

    这让周赫煊如何解释?

    未卜先知也要别人肯信啊。

    周赫煊的劝谏陷入了一个死结,他和张学良之间的分歧,在于日内阁是否会支持关东军。

    如果日内阁始终反对关东军的计划,那么局势就会按照张学良的设想发展,东北方面最多再出卖一利益而已。可按照历史轨迹来看,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半个月后,日内阁就被军人政变吓破胆,转而开始一定程度上支持关东军的行动(并非部支持)。

    政变属于概率事件,无法用来作为论据服张学良。

    周赫煊转换思路道:“六帅,咱们换个方式来考虑。关东军如果制造士兵,你坚决抵抗回击的话,日内阁见得不到好处,必然继续反对压制军方行动。而你如果选择不抵抗,关东军就能在沈阳获得大量资源,日内阁见有利可图,极大可能会转变态度支持军方啊!日国内分为主战派跟主和派,你这边打得凶,日主和派就占优势。所以,不管如何,都必须迎头痛击!”

    “不妥,不妥,”张学良连连摇头,“回击只能给关东军继续出兵的借口。这十多年来,日军多次出兵东北、天津和山东,只要中方妥协退让,他们都会自行撤退的。即便要痛击日人,也需要等华北地区稳定下来,到时候再战不迟。”

    张学良得好有道理,周赫煊竟无言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