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劝战(第1/2页)布衣江山

    终于听到想听的东西,虞明基一下子来了精神:“明堂,细细来!”\n“首先,我承国立于众国数百余年来,除了几代君主治世贤达以外,承军更是锐不可当。rg回想建国之初,太祖以区区数千人一点一点打下如今这片基业,是太祖睿智,是承军勇猛,更是我承国之人与生俱来的坚韧赢来的,因此,如今承人丢了什么也不能丢下那份任性。”\n“其次,方才臣听闻各位同仁皆有求和之意,细细想来确有几分道理。但是,我们可以满足他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用度不恤,贪得无厌,贼子之心,欲壑难填。只有把他们打怕了,打服了他们才能正视我们。”\n秦明堂义愤填膺慷慨陈词,句句到虞明基心坎里。只是朝臣皆有求和之意,必须想个法子服他们才行。\n恰好此时,南平王楚穆上殿觐见。\n“陛下,臣有事上奏!”\n“何事,速速奏来!”\n“陛下,臣刚刚得知,南都大凉此番确实发兵承国,而且……而且……”\n“何事竟吞吞吐吐!”\n“据报,此次乃大凉、燕国还有卫国三家合而围之,谋划者竟是个十余岁的稚子,叫做虞璟轩!”\n“什么……!”\n虞明基惊讶得站起身,面色惶恐,冷汗都冒了出来。\n靳轩一旁听得清清楚楚,但却不动声色,其实就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身份如何,或许南都那人才是真正的安庆王之后。\n即便如此,不明所以的人们还是迁怒于靳轩,就好像他就是战争的发起者。\n苗阔低着头不言语,也不知想着什么,回想起往事,一个可怕的念头油然而生。\n“陛下,臣以为此事绝非偶然,或许酝酿已久,先前没有事发只是不到时机而已。”\n“苗阔,此话怎讲。”\n“陛下,此事从始至终都跟靳轩有着莫名关联。暂且不论到底哪个才是真正庆王之后,单单就此事而言处处存有令人惊讶的巧合。”\n“记得十三年前,那是安庆王故去的第一年,燕赵两国曾发兵于承国当时也是突然事发。而今靳轩刚刚进京不到半年,燕国再次出兵,不排除其中跟靳轩或者安庆王有关联,况且,方才南平王此事乃南都那个虞璟轩一手策划,那就更能明这其中有问题!”\n虞明基连连点头,觉得此言甚是在理,可其中究竟有些什么呢。\n比起这个,目前最重要的是如何抵御外敌,大部分人主和,可是主动求和不是长久之计,况且,一旦放下身段,势必给人一种底气不足的感觉,那样的话更不可能对等而谈。\n“此事先放下,目前最紧要的是想清楚到底是战还是和,战当如何应战,和当如何求和!”\n文臣主和,武将主战,历朝历代几乎如此,但武将远远少于文臣,况且他们都是战场上动家伙的主儿,跟那些耍笔杆子的文臣辩论怎能讨到便宜。\n这其中,周正泰的言论呼声最高,也是众多贵族利益者的代表,因此主和派几乎以压倒性的优势死死压制着主战派。\n楚穆看着这些言之凿凿却又毫无用武之地的文臣眼中满满的蔑视,但却不想与其过分争辩。\n虞明基倍感头痛,每个人都能出一大串理论,可是设身处地的想想又毫无用处。\n见虞璟焱等几位君王也在列,回想起那日竞选世子的《策国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论,不如现在问问他们,兴许会有意外收获。\n“璟焱、璟熙,你二人可有应对之策!”\n这二人听闻一索脖子,没想到皇爷爷会问到自己头上。\n“皇……皇爷爷,孙儿以为还是主和比较好,对方可是三国合力,单单凭承国一家断然不能阻止抗衡,不如先主动求和,示敌以弱,待其不备之时再做反击也不为迟!”\n虞璟焱完按照百官之意,心里清楚,朝廷上下皆如此,自己这般法应该比较符合皇爷爷的想法,不过这一次,他猜错了。\n虞璟熙象征的了几句,便再无下文,不过他多留个心眼儿,并没有把话死,无论最后怎样决定自己都可以把话原回来。\n不得不这一招深得虞成武真传!\n最后,还没等虞明基开口,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靳轩,后者还真有些承受不起。\n“靳轩,你是怎么想的?”\n“我……?都主张求和,我再也不会改变什么!”\n虞明基听出来话中有话,接着道:“朕不会以人数多少来评判真伪,只要你得在理,朕自然会采纳。”\n靳轩笑笑,将众人冷漠且藐视的眼神尽收眼底,至此明白一个道理,一再的忍让只能让自己更屈辱,既然如此,何不反抗。\n就这样,靳轩紧走几步,躬身拜道:“陛下,恕人直言,如今之形势,战!尚且抱有一线生机,和!只能是慢性死亡!”\n仅仅一句话便引来众多非议,周正泰第一个跳出来反驳:“公子此话未免太过严重,我承国万里江山怎会慢性死亡,莫要在此危言耸听!”\n靳轩看了看周正泰,轻轻一笑:“若人没猜错的话您应该是周正泰周老大人吧!”\n“没错,正是老夫!”\n“周老大人乃两朝元老,功绩显赫,明知承国万里江山偏偏要求和,不知您是年老失去了血性还是打算躺在功劳簿上颐养天年?”\n就连虞明基都不曾与他这样讲话,今日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被靳轩数落一顿,周正泰就是再有涵养也按耐不住。\n“靳轩,请你话注意你的身份,莫要信口胡!”\n靳轩根不理那一套:“周老大人,我乃一介布衣,这么几句您就受不住了,若日后成了他国阶下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