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 乡社互助自治制度(2)(第2/3页)我要做门阀

移民,也部都是带着强烈准军事化组织色彩的。

    譬如大司农组织的前后六十万河西地区移民,就部都是平时为农,战时为兵。

    这不仅仅是制度,还有契约约束。

    所有移民,都要跟官府先签一个契约,承诺无条件的从事和参与任何的国防工作。

    而相对应的,大司农则无偿提供给这些移民屋舍、土地、农具以及种子、口粮。

    在某种意义上来,如今的汉家边塞的郡县,特别是酒泉、张掖、居延以及轮台地区,在事实上就是商君时代的耕战制度下的社会。

    所有人民,部是国家战争机器的一个零件。

    也正是如此,汉室才能在河西地区和幕南地区甚至在大漠和西域坚持到现在。

    不然,倘若什么都要从内地运过去,大汉帝国早就被拖垮了。

    但张很清楚,边塞的制度,只能适合在边塞推广。

    到了关中,甚至关东地区,就不行了。

    他也不想只是刷一波声望和经验,拍拍屁股就走。

    他想要的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可以推广到天下的村民自治和官民互助组织。

    这个组织,既要符合目前的实际,同时也要具备互助的能力。

    至少要可以将百姓,将人民的力量组织起来。

    一人力薄,十人力多,百人可以开山,千人能够凿河,万人则足以移山倒海!

    他的挟利计划,也必须要有一个这样的组织来实施和维护。

    不然,修了也是白修。

    龙首渠凿开二三十年了,但,到了现在,某些地段,已经因为缺乏足够良好的维护,而出现了荒废。

    刘进听着,却是精神一振。

    张所的东西,在他看来,已经具备可以操作的空间。

    更符合他心里对先王之制的幻想。

    以长者贤良为支柱,组织百姓,劝耕百姓。

    只是……

    “侍中为何要突出正弹人选必须曾经服役,且非通过责庸逃役者?”刘进有些不太理解,他觉得这样的设置,岂非一定会突出武人的政治地位?

    而汉室现在的武将集团的力量,不是太弱,而是太强了!

    在某种意义上,汉室王朝,就是一个披着国家外衣的军功贵族集团。

    朝廷的三公九卿,若无行伍带兵经验,就要被人看不起,甚至遭到非议。

    至于三公?更是一定要有实际的带兵经验和履历,才能服众!

    当年,平津献候公孙弘就因为没有当过将军,而备受责难。

    牧丘恬候石庆,更是因为没做过将军,而毫无威信与权柄,他祖父甚至将之当成一个橡皮擦。

    “殿下,这是为了突出一个理念……”张低头道:“唯有曾经承担家国重任者,方能受到尊重,臣不敢想象,一个人若没有对国家社稷做过贡献,只是躺在他人的功劳簿和躲在其他人的羽翼下的人,能对乡党和百姓,有所贡献……”

    “高帝与历代先帝约法,于民入官,以訾算相限,就是这个道理!”

    “有恒产者,方有恒心……”

    其实,张真正想的是——有纳税才有权力。

    不过,这种话,在此时出来,太过惊世骇俗。

    所以,他打了个擦边球。

    “况且,其实正弹若曾为行伍,更加有利于组织和鼓励百姓耕作,多产粮食……”

    “殿下不要忘记了阳里三老徐荣……”张提醒刘进。

    刘进闻言,也想起了他在阳里的见闻。

    最开始,他对于阳里的一切都充满了恐惧和警惕。

    但,当他走完整个枌榆社和新丰乡后,他的心里,却对阳里的一切都感觉无比顺眼了。

    阳里的制度,虽然冷酷。

    但是,阳里的百姓,终究过的很好。

    至少,他们保证了自己老有所依,幼有所养。

    更难得的是,徐荣靠着他的威信,让阳里的子弟们,都能主动反哺乡党。

    这是他在整个新丰,都没有再看到的事情!

    所以,听到这里,他勉为其难的点点头。

    “各亭正弹,每岁四月、七月、八月、十月和正月,齐聚于乡官邑,商议和制定各亭的生产计划,组织百姓,修复水利……并商议和约定乡中百姓的行为守则……”

    “此外,臣打算,从少府卿的牧场,购置一批牛马,作为畜力,作为乡社的共同财产,由诸正弹及百姓共养之,共有之……”

    随着张的描述,刘进心里,一个熟悉但又模式的乡社组织制度,渐渐成型。

    百姓们推举各自亭里的长者们为正弹,再由这些正弹代表他们去和官府协商,制定和约定各种徭役赋税的征收方法和方式。

    同时,正弹们负责组织和运营乡亭的些经济。

    使得百姓们由一个个家庭,变成一个集体。

    虽然,百姓们依旧是各自耕作和照顾自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