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想法系列之番外:上古帝王的套路(第6/9页)蓝白社

帝尧的声望流,帝舜属于情商型选手,他就懂得拒绝、推让帝尧的禅让,而且拒绝时,恐怕说的情真意切,并且言语中特别给帝尧面子,而且他还总是帮助帝尧提高声望,对帝尧的统治有着极大的辅佐作用。

    所以帝尧非常喜欢舜,就总是拿着舜刷美德。这也同时让舜,拥有更多的政治资本。

    记住这个概念,连孔子都没有拿出帝舜的任何实际功劳,说明帝舜封顶,也只是会用人,长袖善舞!

    我推测舜在山海经时代中,大约是与人为善,同事、手下关系都处得非常好,情商极高的人。

    那么他善于用人,到底驾驭了哪些牛人呢?很多,但最有名的当然是大禹。

    最后,禹又是怎样的评价呢?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翻译一下就是,禹,无可挑剔。他自己粗茶淡饭,而给先祖的祭品却很丰盛。自己衣服朴素,而祭服却很华美。自己宫殿简陋,却尽力视察沟渠,亲自治水。禹,无可挑剔。

    继人格魅力型君主,长袖善舞型君主后,终于来了一位实干兴邦型君主了。

    注意,祭祖这个不能省的,从我们现代的价值观,可能觉得这玩意儿搞得那么丰富干嘛?

    但是在古代,甚至上古,祭祖都是重中之重。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根据孔子的认知,我们反推,上古时这是个一步一个脚印,用汗水登上巅峰的君王。

    他可能礼仪形象不够高大上,甚至可能很粗鄙。他可能人际关系不够讨人喜欢,甚至可能不太会说话。

    不懂礼仪,不善言辞,相貌可能还很一般,甚至还是罪臣鲧之后。

    他要重整家族,让家族恢复祖上颛顼时期的荣光……是的大禹也是颛顼后裔。

    到底怎样才能出人头地呢?

    大禹懂得一个道理:帝尧刷了一辈子的声望,帝舜笼络了一辈子的人心,他们那无数件小事合起来,都不如自己干一件大事!

    把黄河降服了。

    注意,这都是三位帝王的‘上限’。反推向上古,实际情况,可能会比这三种评价更差劲一些。

    但是基本人设在那里,框架还是这样。

    综上,人设线索收集齐了,结合《山海经》把尧的儿子丹朱称为帝丹朱。

    我们可以这样推测,帝尧时候民风还算淳朴,帝尧善于制造大事件,刷存在感,很多氏族首领崇拜他,德高望重。

    他说要把天下传给舜,但是舜不是傻子,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帝尧觉得可以重用,自觉可以驾驭这个人。

    之后尧越来越老,渐渐对各地氏族失去了完美掌控,而舜与各个氏族的关系处得非常好,并且有不少功绩,名望很高。

    当然,依旧有一批氏族站在丹朱那边。

    帝尧在感觉自己时日无多的某一天,尧召见了舜。

    他再次向舜禅让,说丹朱不足以托付,要把天下让给舜。

    这一刻,尧起了杀心。

    只要他感觉舜真有这个想法,舜当场就得死。

    有点类似白帝城托孤:“我死之后,丹朱不足以托付天下,彼可取而代之。”

    我脑补的,大概就这意思。

    然而以舜的情商,怎会意识不到,自己若有一丝意动,出门就会被‘失足溺死于黄河’。

    舜肯定是完美化解了这波试探,情真意切,让帝尧感觉这真的是个好孩子,继而放心了。

    不久后,帝尧死去,丧事办完。

    开始天下共主的推举。

    如果帝尧只指定了一个人,那么不用推举,直接就是那个人。没有指定,就是他的儿子。

    而帝尧生前指定了至少三个人,丹朱、许由、舜。

    所以理论上,新帝要从这三人里选。

    我为什么这么说?首先,帝尧肯定是能指定继承人的,如果他指定的不算,最后是一大群人公选,可以随便选谁,那么他‘举以为天子’这种推荐式刷声望就没意义。

    帝尧禅让天下,必须要是真的可以把天下,交给任何人。所以天下人才会觉得,帝尧太伟大了。

    因此天下共主的推举规矩之一,肯定有若指定继任者只有一个时,这人直接继位。

    但是从山海经我们知道,帝尧的儿子丹朱,称帝了。

    所以推举人里肯定还有一个丹朱。

    事实上我加上许由,只是尊重一下战国的说法,反正也不重要,没人选他,直接排除,他就是个隐士。

    那么三位候选人,排除凑数的许由,另外两个到底选谁呢?

    从‘法律’上来说,选贤。但从当时的社会习惯来说,应该还是子承父业,选儿子。

    为什么说当时主流应该选儿子呢?

    很简单,禅让天下给别人,能被认为是大美德,本身就证明给别人这件事‘不应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