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第七点想法:尘埃所无法掩盖的鲧禹治水(第5/12页)蓝白社
于宁。遂公曰:民唯克用兹德,亡诲。
没什么好翻译的,这中间有很多字已经无法辨认,我发上来的其实少了很多字,所以你们看个乐就行了。
总之,它的历史距今两千九百年。
但是很遗憾,距离禹还有一千年。
值得一提的是,遂国,是个古国。历代遂公都说自己是虞舜后裔,他们祭祖祭得就是舜。
夏朝封虞舜的后裔于遂,公爵,历夏、商、西周三代。春秋时,齐桓公第一次九合诸侯,叫大家来会盟,当时的遂公不去,于是齐桓公灭了遂国。之后遂国人想复辟,假装犒劳齐军,用酒灌醉了士兵,然后趁机杀死了所有齐军。
齐桓公得知后大怒,下令屠城,遂国公族全死。
作为舜的后裔,他们无比的推崇大禹的功业,可见禹没有逼过舜,更没有流放舜的儿子。
到此为止,没有更多的证据了。
最后的,便是山海经。
山海经最早是一套套图,图上有文字,所以我说夏朝人用的是不利于保管的文字载体,图这种载体,几百年就没了。
总之根据后来所有对山海经的传言,都是说山海经乃是禹书。
确实,大禹肯定是山海经的作者之一,而且禹贡献了其中大部分内容。
晋朝人看到的版本,就跟我们不一样。
晋人提到了一段我们看的山海经,所没有的一段文字。
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臧,盖其余小山甚众,不足记云。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之山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此天地之所分壤树穀也,戈矛之所发也,刀鎩之所起也。能者有馀,拙者不足。封于泰山,禅于梁父,七十二家,得失之数皆在此内,是谓国用。
这段文字,据说是在山海经五臧山经晋朝版本的末尾。
从口吻来看,这明显是禹死了以后,有人写的。但至于禹死了多久,那就不知道了。
这也是我很少解读山经内容的缘故。因为山经,是夏朝人写的。
其中山经的内容,是由大禹、伯益总结的。
而我跟你们解读的,其实大多数都是海内外经,与大荒经的内容。
至于山经,我很少提,因为太严谨,严谨到就是数据报告,根本没什么好解读的。
山海经,分为五臧山经、海内经、海外经、大荒经。
五臧山经,一山连着一山,相隔多少里,出什么产物,有什么动物,动物吃起来怎么样,水从那里发,流往哪里去都一一详实记录。
并且每一条山脉,最后都会写下对应的山神与祭祀的方法,该给什么贡品,该以什么规格祭祀,都有详细记录。
世人总说山海经是地理图志,其实说的是山海经五臧山经是地理图志。
山经非常详细、严谨,完全就是地理数据记录,动物百科。海经则多历史事件,海内外邦国与奇人奇物。
山海经,就是山经海经合起来,意思便是:山珍海味经。
不对,是山包海汇经,也就是包罗万象的意思。
山经内的记载,如此一山连着一山,我怀疑就是传说中夏朝的连山经。
还记得我说过的,三大易经吗?
夏朝有连山易,商朝有归藏易,周朝有周易。
周易被儒家保管的很好,始终流传,归藏失传但也给我们现代考古挖掘出来了。
唯独连山始终不知所踪,也许,它并没有失传,山海经的山经就是连山经。
当然,没有证据,听个乐就行了。
说了这么多,再结合上古帝王的套路、灵照百里的智慧之光解读的一些人设,我们现在可以来看山海经了。
山海经:“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
这是海内西经描述昆仑之虚的一段,介绍了河水从昆仑虚,东北方向的冈之岩发源。
在这段前后,还分别介绍了赤水、黑水、若水、洋水等水系。
那么河水是什么水?我想懂历史的都知道,在先秦时期,我国只有一条水系配称为河,那就是黄河。
没错,河不是我们现在这个意思,在上古它是个特指性的名词,是黄河独有的名字。
以前我解读夸父的时候也提过,我在翻译河、渭不足时,说的就是黄河与渭水不够喝。
同样,江也不是指别的,专门特指长江。
河伯不是别的地方的水伯,而是黄河水伯。
我们现在文化中写什么河、什么河,在古代写作什么水、什么水。黄河叫河水,长江叫江水。
山海经这里写的非常奇怪,它写黄河发源于昆仑东北,往北边流,接着又西南入渤海,然后又出海外,往西又往北,经过大禹疏通过的积石山。
积石山在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