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一:不食嗟来之食(第5/7页)蓝白社
是人类的最低需求,所以往往是跟命联系在一起的。
在春秋战国时期,吃饭是对于人最重要的事。现在人总说‘混口饭吃’,把工作称为‘饭碗’。
就是因为自古以来,有尊严的人,以劳动换取食物,以才能换取食物,以为人效力换取食物。
这是理所应当,天经地义的事,所以吃饭就得卖命,士人作为贵族,虽然也卖命,但吃的规格,关乎尊严。
我有饭吃,是因为我有本事。你要用我的本事,便要给我饭吃。然而我虽然吃你的饭,却是以为你效力换来的,我可以尊敬你,你也必须尊敬我,不可以侵犯我的尊严。
人活一口气,吃饭也要吃得有尊严。
《礼记.檀弓》记载了齐国黔敖无礼呼唤饥者,施舍食物,饥者不食嗟来之食,最终饿死的事。
这个课本学过,我就不发了。
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是如此的。士人因为没有地产,又是贵族,他们要有饭吃,就只能为诸侯、为公卿效力。
别人给你吃得差了,就是侮辱。就是嫌弃你,把你当成没有地位的下民。
对方没有礼待于你,无礼施舍,这口饭就不能吃。
贵族宴席,必须要有奏乐。
不同的宴请对象,还要根据对方地位,演奏不同的乐曲。
当时那士人看不清自己吃的什么,感觉:万一比别人差怎么办?我新来的坐在昏暗角落,可以,但是如果我的饭要比别人差,就是孟尝君瞧不起我。
所以他罢食。
然而孟尝君非常礼待于他,连忙解释误会,他发现自己错怪别人,于是自杀。
门客们对食物的要求很高,而孟尝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干脆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不管本事高低,都跟孟尝君本人吃的一样。
在礼贤下士方面,孟尝君做得很好。
相比起来,平原君略差了一些。
平原君有个“美人笑躄”的典故。
平原君家楼临民家。民家有躄者。盘散行汲。平原君美人居楼上,临见,大笑之。明日,躄者至平原君门,请曰:‘臣闻君之喜士,士不远千里而至者,以君能贵士而贱妾也,臣不幸有罢癃之病,而君之后宫临而笑臣,臣愿得笑臣者头。’平原君笑应曰:‘诺。’躄者去,平原君笑曰:‘观此竖子,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不亦甚乎!’终不杀。
什么意思呢?躄者就是跛足的人。
平原君有个楼,附近是民家,里面有个跛子,应该也是士人,但并不是平原君的门客。这人跛着脚挑水,经过平原君楼下。平原君的小妾在楼上见到了,大声嘲笑。
第二天,那个跛子来找平原君,跪下来恳请道:“我听闻君上喜爱士人,士人们不远千里来投奔您,认为君上能尊重士人而轻慢姬妾。我不幸有残疾,而君上的后宫俯视着笑话我,我希望您能杀了她!”
平原君笑着回答:“好吧。”
跛子于是回去了,结果平原君对姬妾笑着说:“你看这个家伙,想以一次嘲笑这种小事,让我杀我的美人,也太过分了吧!”他终究没有杀死那名姬妾。
结果呢?
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平原君怪之,曰:‘胜所以待诸君者未尝敢失礼,而去者何多也?’门下一人前对曰:‘以君之不杀笑躄者,以君为爱色而贱士,士即去耳。’于是平原君乃斩笑躄者美人头,自造门进躄者,因谢焉。其后门下乃复稍稍来。
大意为,这之后,平原君的门客陆陆续续离开了大半,他很奇怪,问剩下的人:“我待大家没有失礼啊,为何离开的人这么多?”
有人就说了:“因为君上不杀笑话跛子的人,君上贪色而轻贱士人,所以他们离开了。”
于是平原君慌了,立刻斩了美人头颅,送给了那个跛子,并且向他谢罪。这样之后,那些门客士人,才又陆陆续续被请回来。
综上,那时候的古人气节义重,傲骨十足。
就连一个不是门客的跛子,都敢去找平原君,要求他把笑话自己的人的头颅,砍下来给他。
这种事放到秦汉以后,死的不是姬妾,而是那个跛子。
门客也不会有一个出头,因为那跛子连同事都算不上。
然而在春秋战国,这却是实打实的阶级情绪。
为何只有一半人走呢?因为剩下一半不会轻易背弃平原君,他们吃人家饭久了,受过平原君大恩,且还没有回报,这才告诉、劝谏他不要轻贱士人。
走了的,都是有过回报,想走就走,想留就留的士人。
在列国纷争的情况下,士人的行为非常自由。就是这种列国竞争,养成了‘你不配让我效力,我就不恰你这碗饭’的自由风气。
魏国有个士人,叫田无择,非常有才华,是魏文侯的老师,官拜相国。
某日,太子前呼后拥,驾着富贵的车,非常气派地在街上开。结果看到了田子方坐着简陋的车驾过来,太子连忙下车,拱立在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