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寿宴(第4/4页)影视世界冒险王
与宰相陈执中、贾昌朝关系密切,又得宋仁宗青睐,故有恃无恐。为此,包拯连续七次上章弹劾,最后一次更直接指责仁宗说:“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其言激切刚直,朝野震动,舆论汹汹,朝廷终于罢免了王逵。
此外,包拯还弹劾过宰相宋庠、舒王赵元祐的女婿郭承祐和仁宗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等人。任御史中丞时,包拯又先后弹劾利用职权贱买富民邸舍的张方平及“在蜀燕饮过度”的宋祁,使朝廷罢免二人的三司使之职。由于包拯敢于弹劾权幸,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包弹”的谚语,世人凡见官吏“有玷缺者,必曰:‘有包弹矣。’‘包弹’之语遂布天下”。[6]
对于有才干有政绩者,包拯则能秉公力荐,如杨邠、王鼎、王绰三人皆为范仲淹提拔的人才,曾分别担任江南东路转运使、提点刑狱和转运判官,因任内严惩贪赃枉法的官吏而有“江东三虎”之称。后受守旧权臣的忌恶,被降任知州,不得再任转运使等“监司”官。包拯虽由守旧派人物王拱辰荐为御史,却不为政派所囿,极力主张复用三人,终于使杨邠、王鼎、王绰先后又被起用为荆湖南路转运使、河北路提点刑狱、江西路提点刑狱。
包拯尤为人称道的是其断讼执法的明敏正直。出知天长县时,包拯遇到一件棘手的案子。某日有一农人至县衙,状告歹徒割去其家耕牛的舌头,请求捉拿罪犯。割去牛舌并无财利可图,故包拯推断此事必属怨家的报复行为,于是命农人宰牛卖肉以引罪犯上钩。宋代宰杀耕牛是犯法的,不出包拯所料,割牛舌者见牛主杀牛,欲加其罪,果然前往县衙首告,遂自投罗网,疑案立破。
包拯执法之刚正不阿在其出知庐州时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庐州是包拯的家乡,任知州时,他的亲朋故旧多以为可得其庇护,干了不少仗势欺人,甚至扰乱官府的不法之事。包拯决心大义灭亲,以示警戒。时恰有一从舅犯法,包拯不以近亲为忌,在公堂上将其依法责挞一顿,自此以后,亲旧皆屏息收敛,再不敢胡作非为。
包拯曾力申“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他不仅如此说,而且还躬身力行并教之于后代。订立了《家训》。将《家训》镌刻于石碑,竖立于堂屋东壁,以昭示后人。
智障的意思,消瘦男子并不懂,还以为是一个口头禅呢,而且,他是做生意的,所以也并没有在意,而是饶有兴致地跟苏元浩解释说道:“先生,你先别急啊,我还没有说完呢,这包拯是姓包吧,然后,你再联想一下呢?”
对方笑着说道。
“包拯,包龙图,包子?莫非是因为这个原因?”
“没错,先生还真的是非常的聪慧,一说就能够明白了。”
对方练练地点头,印证了苏元浩心中的猜想、
“这庞太师还真的是有些意思呢,居然用这样自我催眠的方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简直太搞笑了。”
苏元浩就忍不住笑了,他现在终于是知道了来龙去脉,也知晓了,为何这庞太师为何这么喜欢吃包子的原因,令人瞠目结舌。
在茶肆里面谈论了好半晌之后,苏元浩和这个探子告辞离去了,因为他所想要知道的事情,已经是都知晓了,所以,自然是没有其他再留在这里的必要了,在寒暄了几句之后,苏元浩就离开了,为了三天之后的行动,做准备的工作。
既然是庞太师的寿宴,那么这一天,必然是有着很多的大臣到访,届时的话,自己只需要躲在暗中,然后伺机潜入进去的话,别人应该就不会发现了,毕竟他们,肯定都是在忙着庆祝呢,如此一来,便是可以达到神不知鬼不觉的目的了,对于这一点,苏元浩可是非常乐见其成的呢!
在打定了这样的注意之后,苏元浩的嘴角掀起了一丝淡淡的弧度,然后,去街铺之上又挑选了几件必要的物品之后,便打道回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