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宋时晴拜年(第2/2页)造星巨手
有三座明朝所建的庙宇,分别是火神庙(建国后改为宣文区文化馆)、吕祖祠和土地祠(建国后拆除,原址后来盖了幼儿园),以这三座相距不远的庙宇为核心,形成了京城最大的庙会。琉璃厂本身就是BJ历史最悠久的古玩集中地,尤其以书籍书画驰名,在有清一代是官员士子们喜欢光顾的地方。因此每到庙会,从上流的士人官员到下层的贩夫走卒都会到此游玩购物,形成了官民同乐的少有的大庙会。庙会中的各种字画珍玩、工艺美术品、京味小吃、杂物百货、干鲜特产等对这个物质还比较匮乏的年代的人群有着极大的诱惑力。每年年初一到年十五的庙会,几乎小半个京城的人都会到这里一逛。
当陈天辽带着小丫头下了车的时候,马上被眼前的人流量吓坏了。眼前的街道上,到处是人山人海,大家这人肩膀挨着那人肩膀,后面人前胸贴着前面人后背,一步步慢慢地在街上挪动。在热闹的摊位上更是围得人山人海,人流到了那里根本就被堵塞住了,极难向前再行进。难怪前世这个庙会要移师陶然亭公园呢,这狭窄的街道没法行走了。
为了安全起见,陈天辽并没有带宋时晴挤入人群,只是来到人相对较少的外围,给小丫头买吃的。这年头的小吃没有后世那么丰富,基本还是传统小吃为主,外形、口感和味道也不如后世那些经过各种添加剂加工制造出来的成品,但是对于平时缺少油水的普通百姓来说,这些小吃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宋时晴家里并不缺钱,不过她父亲平时管得比较严格,因此她也极少能吃到什么好吃的小吃。但是这个时候,她兜里有苏月江给的一个大红包,里面十张崭新的“大团结”(当时十元钞票的俗称),一个普通公务员一个月的工资也就这么多了。更重要的是这笔压岁钱是她自己自由支配而不用上交的。于是她的小眼睛就拼命地往路边的小摊子上瞄。冰糖葫芦、棉花糖、驴打滚、豌豆黄、糖耳朵、馓子麻花……几乎见到什么她就买什么。陈天辽也不制止,只是笑眯眯地跟着她,不厌其烦地帮她提着各种各样的小吃。
买了半天,宋时晴回头看看陈天辽的手,发现他已经提了十几个塑料袋了,而她自己也提着装着奶油炸糕、萨其马等四个塑料袋。她不由得吐了吐舌头,说道:“呀,对不起,买得太多了!要不,你帮我吃掉一半?”
陈天辽好笑地看了这丫头一眼,说道:“我不饿,这东西我帮你提回去吧。”
“啊,这就回去啊?”宋时晴一怔。
陈天辽把满手的袋子往上一提,说道:“要不你自己带着这么多的东西继续逛?”
宋时晴羞红着脸轻轻咬了一下下嘴唇,眼睛不敢看陈天辽,只是囧笑着摇摇头。
陈天辽微笑着看了看她的窘态,笑道:“那就跟我走吧,我送你回去!”
陈天辽对宋时晴的家也不陌生。他每次来徐文静这里学琴的时候,都会折到宋时晴家里坐坐,跟宋时晴的父亲宋险峰也比较熟悉了。
宋险峰是京城大盛县人,18岁就参加工作,从小镇的一个工作人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在体制内勤恳工作。因为受到某个领导的赏识,升迁得比较快。恢复高考后,宋险峰预感到知识分子以后会发生重要作用,又考进了人民大学。毕业出来的时候回到原单位,升为科长。之后在领导的帮助下,进入了晋升的快车道。到四十岁的时候,他已经贵为京城的一区副区长了,绝对算是年轻有为。
宋险峰在区里负责的是科教文卫这样在这个年代算是比较冷门工作。当然,以他的资历来说,这也算是对他的一种磨练和考验吧。只是赏识他的那个领导已经退休了,对他以后的仕途帮助也不大了。不过宋险峰颇为念旧,京城去老领导那里坐坐,或者请老领导过来做客。陈天辽在宋家也见过几次那个老领导。
这次来到宋家,陈天辽的心情就不同了。以前没想那么多,而这次宋时晴提议让她父亲与苏月江结婚,陈天辽登时来了兴趣,决心认真观察一下宋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