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香江歌坛(第2/3页)造星巨手

否发掘出来还是一个问题)。于是,一大批利用倭国歌曲为主的外国歌曲填上粤语歌词的作品开始成批出现。

    使用现成歌曲的好处显然很多,一是经过了市场的检验,风险更低;二是成本会更少;三是不用害怕歌曲的质量参差不齐;四是能大大缩短歌曲的制作周期……至于坏处,只有一个,就是不利于新人创作者成长。但香江现有的创作团队已经如此强大,更长远的打算并不在资本家们的考虑中。甚至,没有新歌了,还是去买就成了。从美国到倭国再到欧洲,甚至到拉美,有那么多优秀的歌曲在等着呢!

    到了80年代末期,原本就比较薄弱香江的创作团队几乎全线败退,大量外国歌曲被翻唱。这还不是隐忧所在,更令人担忧的是,新生代歌手的歌唱才华也在衰退。就如前世香江的四大天王,论唱功能拿得出手的,也就是一个张学友。而在四大天王之前,谭咏麟、林子祥、梅艳芳、罗文……实力歌手非常多。这个时空也是如此,实力派歌手出现了断档的迹象。尽管由于历史的惯性,以及大陆的落后、宝岛的崛起尚需时日,香江还有几年辉煌的时间,这个问题在当时的人看起来似乎并不是问题。

    与之相对应的是宝岛歌手的崛起。不得不说,宝岛的教育水平,特别是精英教育水平,原本就比香江要高。在禁锢文艺创作的政治因素解除,而且经济开始发展的之后,宝岛的歌手开始了井喷。如同另一个时空,同为八九十年代的跨年代歌手,宝岛的罗大佑、齐秦、王杰、童安格等在唱功上吊打同期的香江除张学友之外的四大天王,在创作才华上更是……话说,四大天王有创作才华?只是因为商业、政治等因素,他们在大陆不如四大天王那样人尽皆知。这个时空宝岛乐坛对香江乐坛同样如此。

    但这个时候香江乐坛也还是有许多有利因素的,不然陈天辽不会想着在香江开设新公司。除了避险因素外,陈天辽想打入香江的歌坛,出于几点考虑。

    首先是创作环境。在香江的创作,会比内地更加自由。

    其次是音乐人才。当然,这个时候香江的那些创作大咖们都与固定公司有着亲密的合作,自己要插手进去比较困难。而且他们大多都正在创作巅峰或已过创作巅峰,只能代表现在和过去,而很难代表将来。相对于他们,陈天辽更加眼馋的是香江的配乐、录音、后期制作等各种专业人才。这种人才是大陆最为缺少的。当然,这些人才需要控制在自己麾下,不能让他们抱团独立。否则他宁愿出更高的价格去请倭国专家回来。

    最后是香港的国际化环境。相对于内地的各种文化事业受限,香港更容易和国际资本、国际文化界主流接轨,拥有与内地不同的庞大市场。前世陈天辽看不起的就是在国家文化保护政策下只会窝里斗的那批家伙。在改开初期还有许多或接地气或有巨大的文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优秀电影,但到了新世纪,华国的电影都成了啥鸟样了,连后起的棒子电影都能骑在华国头上撒野。而香江可以远离那些乌烟瘴气的东西,自成一统。

    因此,无论是考虑躲避内地某些不确定风险的因素,还是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拼图,香江都是陈天辽必须进入的一个市场。暂时的失败,并不能打消陈天辽的想法。不过他的做法,会更加委婉一点。

    “你是说这位林先生想和我合作?”陈天辽抿了一口绿茶,向方燕问道。

    “是的,但他不愿意和我们合资开公司,只愿意出钱购买小老板你在倭国的歌曲的版权,拿回去填上粤语歌词,由他们的歌手翻唱。”方燕说道。

    陈天辽“嗤”的笑了一声,说道:“也就这点出息了,只想着买别人的歌曲。小地方的商人就是小地方商人,眼光还是这么短浅啊!”

    方燕不解道:“小老板,你说错啦,香江不是小地方,那是国际化的大都市,比我们京城还要繁华百倍呢!”

    陈天辽笑了:“燕姐啊,地方的大小,是看人的思想的,不是看城市的繁华程度。香江人在有钱,目光始终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有点本事都都离开香江到西方国家去创业、工作和定居了,留下来的人不容乐观。而京城不同,虽然说地方很小,但心怀祖国,放眼天下的人还是很多的。虽然这放眼天下放得有些崇洋媚外了,但我们真的在拼命学习国外的知识,拼命地壮大这自己。”

    方燕听得似懂非懂。在陈天辽面前,两个人的年纪似乎颠倒了,陈天辽更像年长的那个,而方燕更像是一个很多东西都不懂的小姑娘。不过她并不需要懂得那么多,只需要照着陈天辽的话去做就行了。

    “你帮我约那位林先生来京城会面吧,告诉他我有卖歌的诚意,价格也好商量。”陈天辽也回到了正题,“我先和这些香江人接触一下吧,看看他们的斤两。”

    “好的,小老板!”方燕答应了一声。

    “还有,燕姐,我过两天会带两个小姑娘跟着你学艺。以后你的工作由她们分摊。我决定让你独当一面,做唱片公司的副总经理吧。我给你1%的期权。”陈天辽说道。

    “啊,我不行的!”方燕吃了一惊,连忙推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