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熊孩子也会逆袭(第2/3页)风起大宋
实话和真话如果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孩前来投奔你,哪里还用得着种地呢?”
汤怀抱胸问道“这样的话,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周同皱起了眉头,又陷入了思考,看到周同又答不上来,汤怀不禁对张显、王贵挥了挥拳头,表示自己的得意。
在外面,汤文仲则是也抓起来脑袋道“我这孽畜怎么能问出这样的问题,我算听出来了,这两段都来自《论语》,哪个对都是不对的,这是以彼之矛攻彼之盾啊!”
旁边的岳飞则是心中更惊,要谁最了解这三个熊孩子的水平,不是他们之前的老师,也不是三个员外,而恰恰就是他,因为他也不知道帮这三个熊孩子做了多少次作业了,当然,他也会得到一书或一些吃食的回报,在他的记忆中,这三个熊孩子连个千字文都背不利索呢,别把论语吃的这么通透了。
周同其实也是个半路出家的读书人,他读书其实更多是为了适应风气,为了适应官场,武力几乎天下无双的他心中也有一番报复,也希望可以和古人一样出将入相,但当兵在宋代最多出将,是不可能入相的,因此在包拯等友人的鼓励下,他刻苦读书,就是希望能以文入官,然后担任武职,这其实也是包拯等友人看透了宋代官场的结局,没办法,狄青为什么最后会被那么多文官猜忌致死,还不是没有一个功名护体嘛,如果狄青是进士出身,如同王韶,就算是开边夺地,那些文官也只敢在他生病将死的时候,在自己的子上一句杀人太多该有此报的屁话了。
周同并不为回答不来二的问题而难堪,他反而好奇到底是谁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个人必定是对儒学研究极为深刻的人,周同把目光射向了在一边嘴里不知道吃着什么的姜德。
姜德嘴里正吃着巧克力呢,含在嘴里慢慢的融化,这是姜德最喜欢的吃法,而且基看不出他在做动作最少普通人看不出,但周同是什么人?武学大师啊,这姜德的动作早就被周同发觉了。
周同咳嗽一声,道“姜德,你对这两个问题如何看啊?”
姜德一听,连忙把巧克力吞咽了下去,站起来笑着道“先生,子来不太合适吧?”
周同笑着摇摇头道“学业上达者为师,我想你自己想到的问题,你应该有自己的见解吧。”
姜德苦笑了一下,王贵和汤怀则是吐了吐舌头,知道自己的把戏被周同看穿了。
门外的三个员外则是一起扶额道“原来是姜郎君,怪不得了。”
王明更是道“昨日我就看到郎君在教这三人读书,原来是在教这些。”
旁边的岳飞则是看向姜德,他没想到比自己大不了多少的姜德竟然如此了得,可以问出这样的问题,只是不知道姜德到底有没有答案。
姜德咳嗽了一下,顺便顺了一下自己的喉咙道“也不瞒先生,这两个问题的确是子在昨日和几位同学闲聊的时候的,这第一个断句问题确实没有一个真正的解,除非把孔夫子复活,否则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断定这句话到底如何断,只能是推断。包括子接下来的话,也都是推断。
子认为,这句话的断句应该考虑孔子自己的思想,孔子为儒家创始之人,何为儒?人需也,孔子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皆为春秋战国之时的实用技能,孔子周游列国而独不辅周,何故?周苟无其力,诸侯亦不朝罢了,孔子明白辅助周天子是没用的,由此可见孔子虽然因为重周礼而有些迂腐,但他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以实际出发,另外我们再看孔子的平生,孔子并不是一个完的空谈者,他多次出仕,他的弟子如有若、冉有、子路也都出仕,孔子是有执政经验的,所以这句话一定是结合了他的一些执政经验,我们再看这句话,不管怎么断句,其主义都是在如何来对待百姓,那么孔子是对百姓孤傲的人吗?可以是,也可以不是,是是因为孔子认为应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人都应该守自己身份的规矩,不是是因为他却愿意教而无类,把当时极为宝贵的知识传授给所有愿意学习的人,这是因为孔子在古代有时代的局限性,春秋之时,尚有奴隶血祭这样的事情,但孔子已经认识到人最少应该有追求平等的机会,可他受到的教育又是告诉他人生而不平等,所以他的很多思想才会有些矛盾,这也是为什么孔子自己也自己四十不惑了,他四十岁之前自己都还在疑惑呢!
我们了解了孔子的一些心路后,那么再看这句话就好理解了。
孔子并不认为老百姓有多么的聪明,他认为百姓是需要学习的,但是在没有学习之前呢?他认为百姓是要守规则的,那么什么是百姓的规则?其实白了就是听从上位者例如官员、士大夫的话,所以,子认为这句话应该这样读,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周同一边听一边摸着胡子不断点头,心中对姜德不止高看了一筹,却又听到姜德道“其实这句话还有个法。”
还有?周同的胡子都差点被自己揪下来了,居然还有?
姜德点点头道“这种法是这样的,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知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桀不谓其民必乱,而民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