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东风化雨,春到梁山(第2/2页)山乡新儿女

们不再把目光只盯在大山里的坡田、野兽和药材上,只关注盖石头房子,多生孩子,把幸福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他们有生以来第一次解放思想,放下畏惧,走出大山,惊喜地发现外面的世界更加精彩,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人口稠密,百业兴旺,技术先进,生活轻松愉快,舒适而幸福。他们眼热了,动心了,开始学习外面的新思想、新技术和先进事物,以改变山里人传统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由于向外面学习,他们的知识和眼界开阔了,懂得了保护山林和珍稀动物的重要意义,停止了乱开山地,乱伐林木,乱猎禽兽。进而学习名胜之地,开发景区,修筑盘山公路,石阶索道,发展旅游业,吸引五湖四海的游人蜂拥而至,为山村致富寻找新的出路。人们开始放弃旧的思想方法和生活习惯,广泛学科学,用科学,把各种新式家电买回家,引进日常生活,于是电灯、电话、电视机、电冰箱走进村村户户,让深山老林中的村民,有了新时代的气息。他们更从自己的愚昧无知中深切感受到学习文化的重要性,开始关注教育,重视教育,主动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条件好的,还送到山外读中学,甚至读大学,使山窝窝里也飞出了金龙玉凤,培养出时代精英,他们积极奉献青春热血,参与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让大梁山区跟上时代发展潮流,开始大发展。大变样。

    什么原因使得深山老林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它像一股温暖强劲的春风,吹遍九州大地,也吹进了三百里大梁山,和山洼中的这个小山村——春风里,极大鼓舞了人们的劳动热情和旺盛的革命干劲,充分调动激发出人们勤劳致富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让山民们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和致富的道路。他们解放思想,大胆地打破封闭,革故创新,把土地和山林承包到户,当年就获得了超乎寻常的好收成。接着是向外发展。九十年代,乡里派来一位叫王立新的党支部书记,他带来了创新思想,立志改变山区穷困落后面貌,团结带领春风里的群众共同出力出钱,修通山里到县城的公路。有了公路,村民们就能把田里收获的粮食,山上采集的木材、药材、山货,家里喂养的家禽、家畜运到城里去卖,得了钱,再从城里购回化肥、农药、优良品种、新式农具和生活用品,改善家庭生活和生产条件。更大的进步是山里人开始走出去,到外面寻求生活和发展。特别是年轻人,他们不再满足于山里的生活和收获,把从特区传来的新闻作为喜讯,互相传说着,商量着,鼓舞着,激动着,接连不断地走出大山,到沿海和南方的开放城市求学、打工、创业,融入外部社会,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民主自由,科学进步,收入大有增加,眼界大大开阔,生活迅速改善并逐渐富裕起来,成为春风里新一代中的佼佼者和领头羊。全村瞩目,全区瞩目,啧啧称赞,传为佳话美谈,成为大梁山区青年人的学习榜样。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为了检阅四十年来国家改革开放的丰功伟绩,总结经验,坚定信念,全国人民大张旗鼓地开展纪念活动。有位作家看了大梁山区改革开放巨大变化的新闻报道,亲自到大梁山采风。他观看了大梁山风景区的秀美风光,聆听了梁山青年一代的创业故事,感慨万千。回来后,以采风中的所见所闻为素材,振奋精神,发挥想象,竟写成一部长篇小说,题名《山乡新儿女》。故事情节委婉曲折,生动感人,催人奋进。并即兴填了一首词,题名《沁园春?梁山新儿女》,以抒发真情实感。现抄录如下:

    百里梁山,云绕奇峰,雾锁秀峦。看参天古木,涛声阵阵;悬崖飞瀑,涧水团团。瑞兽嘶威,锦翎翔集,古往今来人迹鲜。逢盛世,任斯般绝境,游客潮观。

    春来百卉争妍,引燕舞莺歌出大山。恰青春时代,风华正茂;书生才俊,志气弥坚。努力求知,艰辛创业,一片痴情不畏难。回头处,忆坷坷坎坎,一路登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