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惜别家山,远赴深圳(第1/2页)山乡新儿女
下午,李对桃说:“明天,我是一定要走了。这一去,山高路远,关山阻隔,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故乡情深,难舍难分,你陪我到山上走走看看吧。以前上学的时候,每逢放假,我们和杏经常上山去玩,砍柴、采药、打猎,满山遍野地跑,这些山几乎都跑遍、看遍了。现在,杏考取大学走了;咱们俩结婚了,又有了孩子,整天这事那事地忙碌,倒是没有多少心情和时间到山上玩了,有些山经常不去,竟生疏了,淡忘了;今后,远在异乡,就更难看到了。”桃理解李的心情,一是临别前再看看家乡的山水风物,二是临别前和她独处一些时间,说说心里话。毕竟父母、兄弟和夫妻不同,夫妻是一生一世同床共枕生死相依的人,许多事情不是父母、兄弟的亲情可以理解和代替的,便点头答应。
夫妻二人带着李桃出了家门,沿着一条蜿蜒倾斜的上山小路往南山去。
初出家门时,李桃还跟着他们跑,有时还跑到他们前面,回过头大声喊:“爸爸妈妈,跑快呀!”渐渐就跟不上了。李和桃只好每人拉着他的一只小手,一边逗他说话,一边往上走。山坡渐渐陡了,小孩走着困难。李说:“来,爸爸背着你。”桃抱起李桃放到李的脊背上,顺便在李的脸上吻了一下。李桃看见了,叫道:“妈妈,也亲我一下。”桃笑了,说:“小东西,什么都要争,一点亏不能吃。来,妈妈也亲你一下。”说着,在孩子红扑扑的脸蛋上也亲了一下。
一家三口一路说说笑笑登上一个小山岗,下面是一大片松树林,只听清风过处,松涛声声。李放下李桃,对桃说:“歇歇脚。这小东西越来越重了。”两人寻了一块平滑的大石头坐下来休息。
桃在李身边坐下来,听着阵阵松涛,望着山下的松树林问李:“咱们写开发风景区推介材料时,你把这里称作‘松岗听风’,这名字确实不错,既文雅,又恰如其分,还能让人有许多遐想。你怎么就想出这么个名字来?”
李回忆说:“这地方原叫松树崖子,也有叫松树岗子的,既不雅,也不统一。后来上高中了,学习了一些古典文学,就觉得这地方风景很美,应该有个和其相配的好名字,反复思考,就想到这四个字。”
桃听说这名字是从古文中引出的,叹息道:“看来人还是应该多读些书好,一分学问,一分程度,一分见识。现在,我们都比不上杏了。”
李安慰她:“读书不一定都在学校里,在家里,在社会上,都可以。等我到了深圳,多买些书给你寄回来。”
桃摇摇头,依然叹息道:“你看,家里家外这一摊子事,我从早忙到晚还忙不过来,还哪有时间读书?”
“也不是一点时间没有,比如下雨天,夜里。鲁迅先生说得好,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就会有。”李鼓励她。
“话是这么说,可是谁能做得到?读书还是在学校里,心无二用。回想起来真后悔啊!要不,我们也会像杏一样考取大学,现在正在大学读书,该有多好!如今,我却只能蹲在山沟里种地,采药。认真想想,实在没意思。等李桃大一点,我真的应该再去读书。”
“我支持你。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也不必太后悔。古人云,逝者不谏,来者可追。大学考不上,再想别的出路。你离不开家,就一边学习,一边等着参加家乡的旅游开发,也未必不是一项大有前途的工作。”
“看来,我也只有这个出路了。希望尽快有人来投资开发,李桃渐渐大了,我也好谋一份工作。”桃依旧把个人出路押在家乡的旅游开发上。
两人离开“松岗听风”,沿着石阶,一路攀登,来到“青云崖”。这里山势险峻,直插蓝天,仿佛白云从身边飘过,出手可捉。
李说:“这名字是老一辈留下的,简洁明快,倒也不错,可见劳动人民也是有学问的。”
桃说:“我已经给它想了一个更好的名字,叫‘紫气东来’。”
李一时不解,说:“怎么想出这么个古里古怪的名字?”
桃解释说:“想到旅游开发,我首先想到这里。这一带的山,数这里最高,山谷也最深。有一天早晨我来这里采药,正好赶上太阳刚刚出来,照在青云崖上,只见满山满岭的山岚雾气都变成了紫红色,天空一片彤云紫气,壮观极了。我立即想起李白咏庐山瀑布的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一点不错,环绕青云崖的云雾确实就是紫烟。这时,我脑海里又想起一个典故,是汉代刘向《列仙传》中的故事。说老子西游,关令伊喜望见紫气浮关,果然是老子骑着青牛从此经过。于是我就想起用这句成语命名这个景点。”
“好!古为今用,这里就叫‘紫气东来’。”李称赞道。他想了想又建议说:“干脆,在东面那座最高的山崖上,塑上一尊老子骑牛的雕像,早晨,从周围的山崖看去,老子骑着青牛从云中走过,前后紫雾缭绕,亦真亦幻,那才恰如其分呢!”
桃想了想,又担心起来,说:“李,你查没查过有关的书籍,老子骑牛是否从咱们这里经过?别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李听了哈哈大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