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李杏重聚,前嫌尽捐(第1/4页)山乡新儿女
再说杏在梁山市拖拉机制造厂勤勤恳恳、尽职尽责地工作了三年,却毫无发展。开始两年,厂里乘农村土地承包到户,农民急需小型拖拉机的机会,大量生产小四轮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红火了一阵子,但是,好景不长,随着小型拖拉机的饱和,他们的产品开始滞销积压,渐渐资金周转不过来,只好减少产量,工人工资屡屡拖欠,不能按时发放。这时,社会上刮起一阵风,说企业只有做大、做强,才能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于是他们向外谋求发展。不久和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合并,成为洛阳拖拉机制造厂的一个分厂;洛阳拖拉机厂派出一个中层干部来梁山分厂当第一厂长,并且带来一些订单。不过他们厂仍是单独核算。这样又维持了一年。到了第四年,洛阳也没有订单来了,他们派来的厂长也回去了,把工厂又交还了原来的厂长,联合已名存实亡。他们一无定单,二无资金,只能生产一些拖拉机零件,开展拖拉机修理业务。工厂再也养活不了那么多工人,只好大量裁员下岗。杏,一名工程师,本科大学生,也成了下岗对象。
杏每月工资四百多元,近年由于工厂效益不好,每月只能领到二百多元,勉强维持个人生活。要是来了亲戚朋友略略招待一下,或者买件新衣服,给家里寄点钱,就入不敷出,只好借账,但接下来就要省吃俭用好几个月。她的同学有到经济特区工作的,月工资两三千元;李,一个高中毕业生,一无所长,月工资竟然四千多!衣锦还乡,将五万元带头投资大梁山旅游开发,赢得乡亲一片赞誉。相比之下,她觉得委屈,寒心,心里极不平衡:在学校,我的学习成绩、工作能力、思想表现,哪一样也不比他们差,现在工资却最少。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不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吗?难道我比他们付出的劳动少?她怎么也不承认。思想开始动摇,对国企的工作失去信心。如今竟然被裁员下岗了。按说她也没有多少留恋,现在工厂只能搞修理业务,小打小闹,要她一个大学生工程师其实也没有用途。她只是觉得委屈和不理解:我这么努力地工作,尽职尽责,任劳任怨,最后竟然被炒鱿鱼。但是,她并不承认自己没有能力,不承认失败。她想:他们都能找到好的工作,拿高工资,难道我这个省工学院的高材生就不能?于是她决定也到特区打工,另谋出路。想到到特区打工,杏又想到了李:他一直要我原谅他,多方寻求帮助我,多次给我寄钱;如果他知道我要到特区找工作,一定会不遗余力地帮助我;我们也好再次握手言欢,旧情复燃,重归于好。但是再三考虑后,她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她不能让李看到她的失败,落魄,她的无能为力。最后她决定打电话给她在特区工作的一名大学同学,叫他帮助找工作。没有想到这位同学是杏以前的追求者未被接受的,他心存嫉妒,竟然由爱生恨;如今见杏工作不得意,竟收起矜持,放下架子,主动找他帮助找工作,便有些幸灾乐祸。他想起杏在大学的骄傲,对自己的藐视,半开玩笑说:“你怎么也想到特区工作?不是开玩笑吧?这里可没有铁饭碗,人情冷得很,一点不好就被炒鱿鱼!哪有在内地工作舒服。我到特区工作,是因为我学习成绩不好,业务能力太差,不能适应地方工作。你不同,你是工学院的高材生,学习成绩好,业务能力强,没必要到特区受这个委屈。我劝你还是留在内地工作吧。”杏见他不念同学之谊,不忘旧愤,说话尖刻,便说:“你不愿帮忙就算了,没必要说这些风凉话。请你记住,在学校,我不比你差,到特区,我也不会比你差!你看着吧!”愤然丢下电话。她想,特区都是外企,不讲人际关系,全凭能力,找工作何必找他,自取其辱?于是她决定独自前往深圳,凭着自己的能力在特区闯出一片新天地来。
杏不像其他下岗女同志,还等待重回拖拉机制造厂,她一直是个有独立意志的人,一旦做出决定就会坚决地走下去。她到厂里领了微薄的失业金,回家看望了父母亲,只身来到深圳,既不托关系也不找熟人,全凭自己的知识本领找工作。她每天看报纸,查广告,奔走于中外各个工厂,公司,她相信深圳这地方总有人慧眼识珠,会赏识她的学识,接纳她的。
这天,杏看到李氏电脑公司的招聘广告,立即前来应聘。应聘者很多,却只有一个职位,她凭着在大学学习的科学知识和几年来的工作实践经验,抖擞精神,沉着应战,使尽浑身解数,终于击败所有对手,被录取了。她舒了口气,以为工作生活从此有了新的转机和开始,她就可以安下心来大干一场,大展宏图了。她相信,凭她的学识和能力,她不会比她的那个同学差,也不会比李差,今后她的工资待遇一定不会比他们低。强烈的好胜心理,使她仍然忘不了那个同学对她的羞辱,以及李的成功给她造成的心理压力。
第二天,她穿好服装,对着镜子认真化了妆,着意打扮了一番。因为她听说深圳的公司很讲究员工的仪表形象,从昨天的考试就可以略见一斑;不像在内地,穿什么衣服都能上班。她看着镜面中的自己依然青春靓丽,面若山花,目似流泉,身材娇好,服饰时尚,满意地笑了笑。她低头看了看腕上的手表,拿起手提包,高高兴兴到公司上班,期望一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