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温室生春(第2/2页)大宋九千岁

头把赵允让领到自己家的后院,两片破旧的芦席下边,竟然真是一个破烂的铁匠炉。

    据说,这还是当初将作监的人在这里不知道做什么留下的,老张头跟着打下手,也学了几手。

    这村子还真是藏龙卧虎啊!

    赵允让简单把制作烟筒的步骤告诉了他们。

    结果老张头点头又摇头。

    赵允让纳闷:“有什么问题?”

    老张头皱着眉头:“小王爷的意思我理解了,可是这炉温不见得跟得上,到时候这铁凉得太快——”

    很快,第一根烟筒就制造出来了,估计是第一次制作的原因,这铁还不是一般的厚。

    恩,这要是里边没有气泡之类的,能直接拿去做红衣大炮了!

    还是炉温的问题。

    赵允让想了想:“你们没有鼓风的工具吗?”

    “有啊,我们用的橐籥!”

    橐籥?

    这太原始了,赵允让摇头,估计还是人力的那种,连水排鼓风都不是。

    “老李头,把你弄省柴灶的时候,附带的风箱拆过来!”

    活塞式木风箱,一个人操作就可以大大提高炉温。

    弄了两个活塞式木风箱接在铁匠炉两边,老张头的两个儿子一起拉动,只见那火焰噌噌地耀眼起来。

    “这次再弄不出合用的烟筒来,我就换人!”赵允让下了最后通牒。

    老张头激动万分:“你就放心,弄不出来,我们爷儿几个也没脸见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这风箱一用上,炉温提高了很多。

    这铁水的杂质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最后打造出来的烟筒,终于算是通过了赵允让的考核。

    当然,这是纯手工制作,很明显费时劳力。

    赵允让大致提示了一下老张头如何将铁水弄出薄一点的铁皮,然后采取卷纸法来制作。

    而且还特意规定了烟筒的口径,这东西,难免有人仿制。

    未雨绸缪总是没错的。

    很快,这一排教室新垒好的炉子,就都接上了铁皮烟筒。

    生着了火,那烟筒立刻就烫手。

    不一会儿,屋子里就热得人呆不住了。

    大冬天的,就在这屋子来读书,想想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室内生春也就是这感觉了。

    在屋子里热得直出汗,赵允让突然想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不由得一拍大腿!

    跟着混了好几天的老张头立刻凑了上来:“少爷,你还有什么吩咐?”

    赵允让倒是没想别的,开口就问:“你会种菜不?”

    老张头有些不满,这年头村里哪个不会种菜啊?又不是啥特殊技能!

    “说起种菜,我在庄子上说排第二就没人敢说排第一!”

    赵允让大喜:“那好,就是你了。”

    结果一说,老张头就傻了眼:“啥?这个时候种菜?”

    这眼看霜降都过了,马上立冬,哪有这个季节种菜的?

    赵允让可不管这个,这阵子每天大白菜,真是吃得要吐了。

    庄子上空屋子还是很有几间的,用上好的窗纸把窗子糊严实,里面生上炉子。

    煤直接从老周那里运过来。

    得弄个暖房,搞点大棚菜吃吃。

    这在前世,那就是基本生活待遇,到这边估计也就王公贵族能弄一点了。

    等着把玻璃搞出来着,绝对可以大面积推广。

    老张头战战兢兢接受了任务,你看叮叮当当,铁花四溅老头都面不改色,乍一接受这新事物,还真有点忐忑。

    带着过些日子就能吃上新鲜蔬菜的喜悦,赵允让开始寻思招生的问题。

    这就算是一个教育试点。

    所谓有教无类,所以赵允让也没打算到远处去找,让小孩子跑上老远的路去上学,那不人道。

    虽然现在不像前世车来车往,随时有肇事的风险,可是几十里路见不到个人,也是个大问题啊。

    就地取材。

    小王爷在村头办了个学校,想要在村里招收学生的消息一在庄子上传开,碧落山庄就彻底开了锅。

    没有别的,都想上学!

    而且不论大小,虽然没有出现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的的笑话,可是到了启蒙以上的孩子都来了。

    读书,对于这些村民而言,是宁愿饿着肚子,也要供孩子上学读书的。

    何况赵允让早就说了,全部免费!

    当然也出了一些情况,有的父子几人一起过来,表示要上学不说。

    甚至有几个孩子确实年龄有些大,两个最大的都定亲了,非要悔亲来读书。

    结果人家女方传来了姑娘的话儿,支持相公读书,可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