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炒作出来的国相(第1/2页)大宋九千岁

    赵允让想了想,这也好吧。

    当即接下了刘太后的旨意,还顺便告诉了赵祯一声。

    至于具体内容可没敢实说,真说了赵祯就得炸了!

    赵允让带着一名须发皆白的老太医,就这样启程了,没有带别人。

    毕竟这也算是秘密公干了。

    结果在京城外,却是遇见了回转延州的范仲淹。

    范仲淹郁闷啊,这次不远千里赶回来,那是摆明了当大招用的。

    结果让欧阳大娘直接用针线就给秒杀了,你说这哪说理去?

    赵允让说实在话,心里也有些不得劲,觉得对不住范仲淹。

    大老远地赶回来,结果灰头土脸地回去,也太对不起这位历史名臣了。

    不过赵允让看着范仲淹,老觉得自己好像有点什么事儿,与他有关。

    但是,肯定不是重修岳阳楼,那还得好几年呢!

    “范大人这是要干什么呀?”

    范仲淹点点头:“朝廷任命我为陕西经略副使,因事回京,如今事了,自然要回归任上。”

    赵允让明白,这次回来就是为了这场大辩论而来的。

    没想到连句话还没说呢,就让一个弄针线的给灭了。

    估计就算以范仲淹的心胸,心里也是郁闷的很。

    陕西经略副使——赵允让突然心中一动,想起来了:“范大人,不知道近些日子,是否有一个姓张的读书人到了大人那里?”

    但愿还没有——

    范仲淹很是惊讶:“你如何知道?”

    坏了,坏了!

    这事情居然已经发生了:“那人竟然已经见过大人了?”

    “见过了,我觉得他是一个狂生,所以就把他打发了——怎么,你认识他?”

    “他去了何处?”

    “谁知道,也许回归原籍吧——”

    “那又是什么时候的事?”

    “春闱之后有月余的事情,到现在已经有好几个月了。”

    赵允让一拍拍大腿,完了全完了,看起来和西夏的这场战争不能避免了。

    可是又不能和范仲淹说,因为这位名臣正目光灼灼地看着赵允让,觉得这位小王爷有些不正常呢!

    张元、吴昊——这也算是改变历史的两个人物啊!

    这张元原为北宋永兴军路华州华阴县人,本姓张,名字不详。

    年轻时“以侠自任”、“负气倜傥、有纵横才”,才华出众,也算是有点小名气。

    这种聪明人最怕的其实就是挫折了,就像一直考第一,高考连一本线也没上的一样。

    在北宋累试不第,自己觉得才能难以施展,遂下了决心,叛宋投夏。

    按照现在的说法,这张元的脑袋属于有问题那种,不得志的人多了,哪有随随便便就投奔敌国的。

    而张元叛宋投夏这件事事,给宋朝以极大震撼与教训。

    甚至于因此改革了科举制度,当时科举进士中的殿试,实行的是末尾淘汰的录取制度。

    这以后,凡是中了进士之后的人,一律授以进士出身!

    即使那些科举成绩可能不算太好的,也授以“同进士出身”,尽量防止再出现文人叛逃的事情。

    原因就是这个张元造成的影响和后果太恶劣了。

    张元屡试不第后,曾和他的一位姓胡的朋友(即吴昊)赶往边关,也就是范仲淹值守的地方。

    而且张元简直就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的炒作第一人,估计要是放到现在,第一狗仔绝对没有某人什么事了。

    他们雇了几个人,拖着一块大石板在前面走。

    石板上刻着两个人嗟叹怀才不遇的诗句,他们两个人跟在后面,吟诗大哭,希望以此引起范仲淹的重视。

    范仲淹还真接见了他们,引他们入大帐聊了一阵儿,大概是觉得话不投机,又把这两人送了回去。

    赵允让一直想着这件事呢,估摸着也快发生了,结果已经发生了。

    回到家乡后,不知为什么事,张元又被当地的县令打过一顿板子。

    这么一个人,挨板子其实很正常!

    可是张元那脆弱的小心灵又受伤了。

    这次侮辱让他下决心投靠西夏。

    临行前,路过项羽庙,“乃竭囊沽酒,对羽极饮,酹酒泥像,又歌‘秦皇草昧,刘项起吞并’之词,悲歌累日,大恸而遁。”

    你看,虽然没有说什么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之类的,可是这不满之意也是跃然纸上。

    他认为自己的才干,远高于朝堂之上那些庸碌之辈,有这些人当政,他永无出头之日。

    所以他要寻找一切机会,来证明自己的优秀。

    他听说李元昊有立国称帝大志,就来到西夏。

    这个时候,他才改名为张元,他的好友改姓名为吴昊。

    从这个名字,你就看出他们俩的炒作才能了。

    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