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王宫夜宴(第2/2页)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你们不要以为朔是在吓唬尔等,河西与其他地方不同,在这里信奉的是:能者上,庸者下。”

    “为了保证不让庸才误国,吏曹会对官吏进行严格考核,凡考核不合格者,会立即被勒令辞职获罢黜。”

    “与此同时,为了预防官员作奸犯科,都察院、监察署会时时刻刻盯着你们。”

    “而且一旦违法,你也不用指望什么上司、同僚救你,因为他们无权插手督查事务。”

    这一番警告,登时吓得在场士子冷汗迭出。

    原头脑有些发热之辈,瞬间冷静下来。

    这时他们才晓得,河西真是与众不同,律法尊严不可侵犯。

    “河西以律法治国,而律法在河西拥有至高无上地位,更没有‘刑不上士大夫’之。”

    “今天我把丑话前头,是提前给诸位打个招呼,省得将来怪在下不教而诛。”

    “我等谨遵大都护教诲,绝不敢以身试法。”

    “好,诸位有此想法,真是可喜可贺。”

    “另外,河西不是洪水猛兽,更不会将官员当猪狗,而肆意凌辱。”

    “只要大家遵纪守法用心做事,仁爱百姓,不但不用担心有祸患临头,出了事有都护一力做主。”

    “大都护英明,我等拜服。”众士子纷纷拜倒在地。

    ……

    被卫朔一番教导,席间气氛稍稍有些冷却,直到过了好久,才又逐渐热烈起来。

    崔浩身着白冠儒服,容貌清俊,举止雅正,频频与左右言谈甚欢。

    卫朔看着崔浩神情磊落自然,容光昭然,好不容易才按捺住内心喜悦。

    后世将崔浩、王猛、张宾并称十六国时期三大谋士,有无数人从功业、学识、智谋等方面比较,想分个高下,但最终不过陷入口舌之争。

    但有意思的是,张宾、崔浩年轻时都曾自比张良,唯独王猛没有。

    其反倒被后人认为是诸葛亮式人物,有功盖诸葛第一人之称。

    不过崔浩与其他两人相比,结局凄惨了些,这点减分最多。

    当然了,崔浩绝非庸人,其兼通文武,才能与王猛、张宾不相上下。

    作为统一战争的谋主,崔浩参与了北魏王朝三代帝王中部重大军事决策。

    其多谋善断,算无遗策,屡建功勋,在北魏统一北方的一系列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

    而拓跋焘杀崔浩的真正动机,后人实在是很难知道了。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国史》一案只是个引子,真正的原因绝不在这里,里面牵扯到复杂的政治斗争。

    崔浩的死,主要是因为皇帝与太子、贵族社会、佛教之间存在着难以化解的矛盾。

    换而言之,拓跋焘不想与太子、贵族社会、佛教矛盾太表面化,所以有许多事不方便亲自出面,只能让崔浩出面了,至少得让人感觉许多事绝不是拓跋焘的意,而是崔浩极力怂恿下的结果。

    当这些力量的反扑来大时,崔浩只能当作牺牲品被推出来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