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大幕拉开(第1/2页)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ps:今天四更,时间:13点、14点、17点、点

    公元39年,十月中旬,漠北柔然忽然举重兵南下。

    消息传至盛乐、朔方,拓跋珪、刘卫辰马上意识到,大战即将开启。

    进入十月以来,河套局势愈发紧张,北魏与铁弗部之间曾数次爆发冲突。

    终于在十四日这一天,战事面打响。

    柔然南侵不久,刘卫辰在代来城誓师出征,其亲率三万铁骑,直扑盛乐。

    消息传入盛乐,北魏举国震动。

    敌人南北压境,部分人一看情况不妙,以为北魏将完蛋,为此很着急,很恐慌。

    偏偏拓跋珪却表现得异常冷静,根没将敌人放在眼中。

    他甚至还思虑再三是不是杀掉几个人,以震慑心怀不轨之人。

    最后还是右长史张兖提醒他,是局势危难,要镇之以静,不能轻举妄动。

    拓跋珪仔细权衡后,接纳了张兖部分提议,只将其中闹腾最厉害的几个人杀掉。

    但为了不让事态扩大,惊扰人心,对其余人等警告一番了事。

    经过这一番处置,原人心惶惶的魏国,瞬间安稳下来。

    在稳住国内态势后,拓跋珪终于腾出手来对付外敌。

    依之前长孙嵩之计,拓跋珪留右长史燕凤、九原公拓跋仪、大将拓跋屈镇守盛乐。

    而他亲率五万铁骑北上,于阴山设中军大营,决心先击退柔然人,再回师征讨刘卫辰。

    临出发之前,拓跋珪拉着燕凤胳膊,殷殷叮嘱道:“长史曾数次救拓跋于危难之际,今魏国又陷绝境,望长史务失孤望,看好盛乐!在寡人回师前,千万不能让刘卫辰贼子攻破。”

    “请大王放心,有老臣在一日,定保盛乐万无一失。”

    拜别过燕凤、拓跋仪、拓跋屈等留守文武,拓跋珪带着张兖、许谦、奚斤、长孙嵩等人与五万铁骑开拔北上。

    左长史张兖见魏王仍是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不由询问道:“大王仍放不下盛乐?”

    “是呀,刘卫辰来势汹汹,看样子不打下盛乐是不会甘心。”

    “大王,今有两股势力来袭,甚是强大,必须分而拒之。”

    “刘卫辰、柔然都是当前敌人,但二者所求不同。”

    “柔然部落野蛮不开化,所求者无非美女、财货,对魏国土地兴趣寥寥。”

    “而刘卫辰却不同,他不但欲夺魏国土地、人口,还欲夺魏王王位。”

    一想到刘卫辰之可憎面目,拓跋珪面部肌肉一阵抽动,恨不能啖其肉、喝其血。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转向张兖问:“长史言之有理,当下该如何为之?”

    “柔然看似来势汹汹,实则不足为虑。”

    “大王当趁其立足未稳,一战将其击溃,自可使柔然退回漠北,不复为祸矣。”

    “而后主力回师,配合盛乐守军,一举将刘卫辰部歼,进而东渡黄河,将朔方铁弗部落纳入魏国体系。”

    “再者若大王不主动‘离开’,刘卫辰岂有胆子孤军深入?”

    “嗯,知我者洪龙也!”

    拓跋珪微微颔首,心中再无任何顾虑,同时对张兖愈发满意起来。

    起来北魏也算是人才济济,当初拓跋珪避难贺兰部时,身边曾有心腹二十一人,史称元从二十一人。

    这是拓跋珪流亡期间的主要成员,后来成为北魏建国的基石。

    这二十一人分别是:拓跋纥罗、拓跋虔、拓跋遵、拓跋烈、拓跋觚、拓跋仪、拓跋他、长孙嵩、长孙肥、庾和辰、来初真、尉古真、素和拔、叔孙建、穆崇、奚牧、安同、王建、贺悦、于桓、李栗。

    其中,叔孙氏和长孙氏是拓跋鲜卑宗族十姓之一,贺兰氏和王氏是拓跋的姻亲。

    可以这二十一人中几乎是拓跋珪宗族或者姻亲中人。

    这些人如今有的已成为国中重臣、大将,比如拓跋烈、长孙嵩、安同、王建等。

    但也有少部分因参与谋反而被诛杀,如于恒等人。

    张兖虽然不是元从心腹出身,但也是代地出身,又因其精通政事、谋略,一向为拓跋珪倚重,被任命为左长史,与右长史燕凤共掌机要。

    到了阴山大营,拓跋珪召集众将商议对敌策略,他环顾四周,一一从长孙嵩、奚斤、拓跋虔、安同、拓跋烈、拓跋遵等人身上掠过,最终将目光定在张兖身上。

    “长史,尔可有速退柔然之策?”

    “若要短期内击败柔然,需用奇兵方可。在下有一险计,不知大王可敢一试?”

    “哦?来听听。”见张兖信心十足,拓跋珪忽然来了兴趣。

    “今柔然远涉千里而来,尚立足未稳,未料大王敢亲率铁骑北上。”

    “请大王携三日干粮,抛弃辎重,出其不意,倍道袭之,彼必惊散,其势然矣。”

    拓跋珪听完深以为然,对左右言:“兖策长远,非愚近所及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