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刘裕北上(上)(第1/2页)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p

    在前线晋军苦苦挣扎时,刘裕亲率五千步骑北上。uukla

    在水师护送下,刘军将从京口出发,过长江、沿邗沟一路北上,直达淮河,而后折入泗水河。

    进军途中,刘裕借老上司孙无终名义给刘牢之写了一封信,信中用词谦卑,以示亲近、尊崇之意。

    倒不是刘裕想巴结刘牢之,而是作为北府兵目前老大,他初来乍到,肯定要先拜码头。

    且目前徐州实际上还在北府兵控制下,与刘牢之搞好关系总没有坏处。

    接到刘裕书信后,刘牢之颇为得意,觉得对方很识时务,当即召来心腹、儿子商讨对策。

    大部分人认为刘裕此来,专为夺刘牢之兵权,纷纷怂恿刘牢之不予配合,暗中扯其后腿。

    一名心腹幕僚更是**裸地表示:“朝廷不问青红皂白将将军罢官,又派一辈前来,显然没把您放在眼里。”

    “甚至,属下有理由怀疑,刘裕名义上是为讨后燕,但其暗地里肯定有其他勾当。”

    幕僚所言皆到了刘牢之心坎儿上,由于此次免官太过突然,以至于到现在他还没想明白其中关窍。

    正是因此,如今刘牢之满心怀疑虑,生怕刘裕来夺他手中兵权。

    他摸着下巴想了一会儿问:“我该如何对待刘裕?”

    “今慕容垂来势汹汹,而刘裕手上仅有区区数千兵马,即便有水师相助,也不可能是鲜卑人对手。”

    “若无将军帮忙,刘裕不要击退敌人,恐怕连身而退都做不到。”

    “假若刘裕向将军求援,您不妨假意先答应对方,而后暗中扯其后退,以借鲜卑之手好好教训一下他。”

    正当刘牢之将听从幕僚建议时,儿子刘敬宣提出了反对意见。

    刘敬宣乃刘牢之儿子,虽然打仗不如其父勇猛,但要比刘牢之更加多谋善断。

    刘敬宣对父亲刘牢之劝道:“不论阻止刘裕北上,还是暗中搞破坏,皆是公然与朝廷对抗。”

    “父亲若是听从,当是自取死路耳,怎么能是上策呢?”

    “今鲜卑人频频骚扰晋国边地,徐州百姓对胡虏切齿痛恨很久了。”

    “刘裕奉命南来,不但师出有名,还深受百姓们拥护。”

    “虽然兵力较少,然儿子认为他此次北伐一定会成功。”

    “再者刘裕乃闻名江东的猛将,又是北府兵后起之秀,假若父亲暗中陷害对方,一旦被其他同僚知道,定会父亲没有容人之量,以后还有人愿意追随父亲呢?”

    “相反,若父亲能协助刘将军收复失地,不但可趁机收揽一位英雄豪杰,还能借机洗刷父亲头上惧战之名。”

    “刘裕能为我所用?他可是天子心腹?”

    “天子心腹怎么啦?难得父亲不是天子鹰犬?再怎么刘裕也是北府兵出身,而父亲又是北府军主帅,刘裕没有理由与父亲交恶,不然他将自绝于北府兵。”

    “另外,他这一次借用孙无终将军名号,不正明此人有向父亲示好之意?”

    “嗯,我儿言之有理。”

    “正好刘裕在信中向为父借调你前去助他一臂之力,我准备调三千兵马与你指挥,希望你不要让为父失望。”

    ……

    时间很快来到了94年二月,在东晋上下内讧不断之时,后燕皇帝慕容垂已下达了总攻命令。

    在占领了青兖大部后,他坐镇邺城,令慕容农、慕容德、慕容隆率领近十万大军,兵分三路南下侵略徐州,其中慕容隆率军三万逼向彭城。

    原根据慕容垂将令,中路慕容隆部由于距离彭城最近,必须持重缓行,以免孤军深入徐州腹地,被北府兵反包围。

    故必须等慕容农、慕容德分别从兖州、青州南下,保障了侧翼安后,慕容隆部再直趋彭城。

    然慕容隆没有慕容垂那样的大局观,也无法理解其父苦心积虑地好意,在他眼中只有彭城和淮北大片土地和人口。

    之前后燕连战连捷,后燕上下除了寥寥数人外,基上都对东晋守军充满轻视之心。

    甚至慕容隆也不例外,他认为用不着等慕容农与慕容德汇合,只靠他自己就能拿下彭城。

    恰恰此时,南边又发生了刘牢之被免官一事。

    当时在刘牢之离开彭城后,彭城内人心惶惶、谣言四起。

    面对眼前千载难逢给予徐州晋军致命一击的绝佳时机,慕容隆当机立断,他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不待左右两路大军到来,即率部人马近三万人朝彭城扑来!

    在生死存亡之际,彭城主簿刘钟挺身而出,稳定了城内局势,又鼓舞了守军士气。

    城内守军毕竟出身横行一时的北府兵,几乎都是百战余兵,虽然近来战斗力下降,但也比一般士卒强悍。

    因此,在刘钟组织下,渐渐稳定了彭城局势。

    ……

    与此同时,刚刚抵达淮阴,并与刘牢之达成了合作协议的刘裕,面对后燕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