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 各方反应(第2/3页)崛起在大明

的金陵城,到处都是官差衙役,心被他们听了去。不过,话回来,在那种时候,冲撞皇上,并且提出大军入城休整,确实有恃宠而骄之嫌,有一些不将咱们这位新皇帝放在眼里。”

    “理是这个理。可是,这样的惩罚也太过了吧!袁崇焕虽有冲撞犯上之嫌,这些年里镇守辽东,战功赫赫,但也罪不至死啊。而且,死的还那么惨,不仅一块块地将其身上的肉割下,还卖于百姓分食,这也太让人寒心了。”

    “谁不是呢?不过,这样的事情也不少,皇家经常干这样的事情,死也不让人家死的安生,卸磨杀驴。像万历时的张居正,堂堂的一朝首抚,三朝元老,死后不仅未得到应有的肯定,还被安插了那么多的莫须有罪名,几乎是家破人亡,逼得人家儿子自杀,哎这就是忠臣的下场!”

    来激烈的言词冒出,犹如雨后春笋一般,任凭官府如何查封,如何戒严,依旧控制不了这种诸多议论蔓延。或许明面上无人谈论,但这样的法,早已在文人墨客之间传开,耳熟能详。

    李府,密室之中,马信与顾炎武、黄宗羲、张若采(金圣叹)、陈贞慧等人秘密交谈着,马信更是一脸的郑重之色,沉声道:“各位公子,我家少爷最近实在俗务缠身,抽不开身,不能与各位相见。而且,我家少爷特别嘱咐,感谢各位公子的鼎力相助。如果不是各位公子的帮忙,润色文章,那些观还得不到如此热烈的反响。”

    众人之中,当属张若采最为狂放不羁,为人洒脱,马信还未完,手里的折扇“呼啦”一声展开,朗声道:“马兄,何必如此客气?路见不平,伸张正义,乃是我辈应有之责。传话给李公子,以后若还有这样的事情,尽管找我张若采,定当义不容辞。”

    语气一顿,似乎想到了什么,张若采的神色很是复杂,语气变得低沉了许多,感慨般的继续道:“黎民百姓或许是一叶障目,看不出里面的猫腻。但凡是天下有识之士,都能细查出其中的不符合常理之处,若袁将军真的是卖国贼,与鞑子暗中勾结,何必如此卖力的抵御后金?”

    听到张若采之言,黄宗羲也忍不住的道:“自古以来,忠臣多悲哀。遇到糊涂的君王,更是悲上加悲。此事没有遇到,也就罢了。既然遇到,虽不能为其沉冤昭雪,但能够为其争辩一下,最起码为袁将军在百姓中挽回一些名声,也是好的。”

    这时,顾炎武了头,附和地道:“不错,即便是不能挽回什么,不能为袁将军沉冤得雪。经此一事过后,也能给皇上施压。如此一来,日后也能减少一些忠臣良将的杀身之祸。”

    闻听此言,陈贞慧原紧皱在一起的神色出现了一丝缓和,从内心深处,终于认同了众人的做法。从大的方面来讲,如此激烈的言论,可以给朝廷带来警醒,给皇帝敲以警钟;从个人而言,他父亲陈于廷,官拜左都御史,最为危险。作为言官,触犯龙颜,那可是常有的事情。

    散播了这么多的观,在各种舆论之下,在这个风口浪尖上,他父亲也就安了许多。

    马信一直在留意着众人的反应,回想过往,想起这些日子里的过激言论,通过告示、传单、册子传播,都是出自于老大之手,暗中操纵,从而动摇崇祯的威信,就佩服不已。

    老大太英明了,未雨绸缪,什么事情都考虑的那么长远。当袁崇焕被杀的消息传来,遭到凌迟之极刑,老大奋笔疾书之下,写出了那么多的极端言论,不仅更加获得以黄宗羲、顾炎武、张若采等文弱书生的认可,更是在金陵城内制造了舆论混乱,动摇了皇帝老儿的威信。

    等到几人完之后,马信这才徐徐道:“各位公子,关于袁将军的事情,只能告于一段落了。根据我家公子得到的消息,金陵城内,近日涌入了大量的锦衣卫,如果还继续暗中派发传单,张贴告示等等,很容易被朝廷的那些爪牙抓住。”

    听到锦衣卫三个字,众人的身体就是颤了一下,就连狂傲不羁的张若采,也收敛了许多,陈贞慧更是道:“是啊,锦衣卫办事,向来没有王法,行事乖张,折磨人的手段更是骇人听闻。即便是当地的衙门官府,也无权管他们。还是暂时消停一段时日比较好,反正目的已经达到,引起朝廷的一定重视,关于袁将军的正名言论,也得到了一定的传播。”

    “陈公子的不错,再继续宣传下去,风险太大了。即便是各位公子不惧危险,但也得为那些印刷的书匠考虑一下,不是?不管怎么,那些印刷匠还要养家糊口,上有老,下有。”马信适时地补充道。

    一语醒梦中人,马信之言,使得众人无法反驳。

    是啊,自己可以激昂陈词,毫无顾忌地针砭时弊,痛批当今朝廷。可是,那些印刷匠都是下层人民,普通的老百姓,拖家带口的,和自己不一样。

    张若采沉吟了一下,随即郑重地嘱咐道:“马兄,你家公子的不错,考虑的就是周,咱们这些人过过嘴瘾也就算了,不能牵连那些为了糊口营生的印刷匠。对了,不管是为了咱们自己,还是为那些印刷匠着想,尽快将那些底稿焚毁,或者放在一个秘密安的地方,都行。千万不能落入官差或者锦衣卫手里,否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