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九十三章 恩册郡主,各人心情(第2/3页)重生之再许芳华

可为了将来,但有机缘还得一试。

    宁妃一念及此,倒也没有拒绝三娘的示好,甚至说出了但有机会尽力相助的话,让三娘遂又看到了一丝希望。

    自然不会满足于黄氏看好的几家清贵子弟,她可是好不容易才争取了一个“助力”,眼下虽未有实质进展,总归有了念想。

    原本宁氏也打算先泄露三皇子行踪,提供给三娘,争取“邂逅”的机会,假若三皇子有了那层意愿,这事便又添了几分成算,不想还未谋成,三皇子便被一纸圣谕遣去了并州,只好暂且作罢。

    对于自己这头的议亲,三娘当然要竭尽全力拖延,尤其是当三皇子归京之后。

    但黄氏的话,显然又将她逼到了为难的境地。

    三娘正在犯愁,却有人主动替她解了围。

    却是蓝嬷嬷入内,请黄氏往远瑛堂——

    “国公夫人,宫里来了人,手里持着圣旨,说是颁给五娘,太夫人请您前往。”

    黄氏闻言,自是满面慎重,暂时没了心情再理会三娘,先打发了她回自己院子,连忙更换了一品命妇接旨时穿戴的衣冠,疾步去了远瑛堂。

    又说三娘,早对旖景风头日胜满怀妒忌,暗忖倘若不是因着祖母与太后纵容宠爱,换作旁的闺阁女子,这般涉足政事,只怕非但不能赢得旁人的交口称赞,还得担着个“轻佻失礼”“不安闺阁”的恶名儿,哪是巾帼不输须眉,分明不自量力。

    可这世上,多的是对人不对事的偏坦,哪有公道可言。

    偏偏身边丫鬟又感慨一句:“五娘这回可是立了大功,应是宫里赏赐下来了。”

    更让三娘心浮气躁,瞪了一眼那多嘴的蠢笨丫鬟,转身却又遣了个素来伶俐的,去远瑛堂打听究竟是个什么旨意。

    两刻之后,便有消息传回——却是圣上下旨,恩册了旖景为广平郡主!

    倘若仅此还不至让三娘焦灼难耐,那么当听说这回恩册的理由——

    其一,当然是并州一事上,大长公主捐助私财,及时收购黄花蒿解疫情之危,圣上有意大加表彰,但大隆律令有定,唯皇子之女方可封为公主,大长公主嫡女苏涟被册郡主已属恩及,不能因大长公主此回平疫有功,再将恩典加诸苏涟;再者旖景这回同往,当觉察施德“贪墨枉法”之罪行,发挥机智果敢,于平疫一事上大有功劳,恩册加身也是理所当然。

    对于此点,三娘还只是略有不服,更添妒忌。

    让她焦灼的是其二。

    旖景不仅对平疫有功,更当三皇子在并州遇伏时,及时援手,竟于三皇子有救命之恩!

    无疑,这对三娘更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威胁。

    眼下她总算是正视了一点——旖景是她姻缘路上那颗横挡足下的绊脚石,是她首屈一指的情敌!

    作为当事人的姐姐,同为国公府的女儿,三娘可没有听闻“救命之恩”的半点风声,更不曾听说三皇子险些遇刺的事!

    而大长公主自从并州归来,也不曾入宫,自然还没有机会去圣上面前为旖景请功。

    对于父亲卫国公的秉性,三娘自忖很有几分了解,当即否定了父亲往圣上面前表功求赏的可能。

    这说明什么?

    说明“救命之恩”一事极有可能是三皇子自己禀报天子御案。

    三娘于政事上虽无多少远见,但也明白皇子遇刺牵涉及广,一般情况下,在真凶未明之前,不会公之于众,何况事发地远在并州,于今又已隔了些时日,之前并没有半句风传,说明知晓此事者本生不多。而今,为了使旖景这个恩册更名正言顺,天家竟然不顾皇子遇刺的影响,广为传扬,这似乎说明,皇室对旖景这个广平郡主的重视。

    说不定五妹妹这个郡主的恩册,正是三皇子亲自请来。

    无论是英雄救美,抑或是美人之恩,都是成就一段良缘佳话的“绝妙诱因”,三娘怎会掉以轻心?

    可纵使明白威胁指向,一时也是莫可奈何,想不到“反败为胜”的良策,仅仅也只是焦灼不甘而已。

    除了三娘,黄氏也对“救命之恩”一事大觉震惊,心里又添了几分沉冷,大感无可奈何。

    大长公主虽没预料这突如其来的恩典,但且以为圣上将三皇子遇刺一事公开,必有用意,倒也不怀孤疑。

    二夫人利氏闻言,自是为旖景兴奋不已,携着两个女儿,率先去了远瑛堂道贺。

    三夫人许氏倒没赶着去锦上添花,因同样也想到了“姻缘”一事,暗中替世子捏了把汗。

    圣旨才颁,自然没这么快流传到街知巷闻的地步,不过国公府经此喜事,自是瞒不住自家仆妇,与对门儿的楚王府。

    老王妃一惯不大理会别家的事儿,听说后,也只是赞了句“上元就是会调教人”。

    将军夫人小谢氏却有些糟心——从前那苏氏五娘就够集宠一身的了,眼下又有这郡主的封号,将来更得对她娇惯笼络,这婆婆的威风,哪里还敢抬出半点?故而,当见自家夫君心潮澎湃,儿子虞洲欢喜雀跃,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