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二章 兵祸消弥,风平浪静(第2/3页)重生之再许芳华

公所率禁卫决一死战,待袁起入京,威胁天子“退位”,再趁乱安排死士将皇子尽数斩杀,要胁楚王以“平乱”之名,剿杀袁起,推举康王登位。

    康王已有密函抵达,称他隐匿在安妥之处,只待大功告成,便可现身,肃清锦阳京。

    关键除了虞沨这个人质,便是袁起与卫国公之战。

    金榕中见他全盘计划一一得以施行,占尽天时人和,只以为天意如此,信心十足。

    当然没料到袁起所谓数万卫部,不过是河南都司属下。

    天子为防万一,自然不会允许袁起数万卫军直抵直隶。

    而直隶诸地,多数卫部尚且瞒在鼓里,虽闻“兵变”一事,但因无兵部将令,又不得上官“示意”,只好摁捺不发,而锦阳京中,随着天子笼统以“谋逆”概括,却晦莫如深,满朝文武尽都议论纷纷,人心惶惶。

    但诸如秦相等嗅觉灵敏者,已经料定与金榕中必有关联,故而紧张之余,又暗藏兴奋。

    那些曾与金相“福祸相依”,却因为并无兵权,不能助及,被金榕中“遗弃”的党羽,当然也有大事不妙的觉悟,突然乖巧起来,甚至有人摁捺不住,抖露出金相不少罪证。

    而京都百姓虽也有所耳闻,议论着“谋逆”之事,但并没有见着兵临城下,倒还一如既往地过着“油盐柴米”的日子。

    当知金相已经策动,卫国公总算领命,率京都数万禁军,开赴河南开州。

    这一日,缤纷大雪,北风冷厉。

    金榕中仅有近万卫部,除了临漳五千余人,大都是些闲兵散勇,受其蛊惑,欲险中求贵之投机者。

    不过领将金榕中并不忐忑,他手中兵权多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袁起与楚王卫部。

    开州城外,金榕中与袁起总算汇合。

    两军迎面,金榕中尚且志在意得,却忽闻身后铁蹄如雷,即使踏雪,依然震耳欲聋。

    卫国公银甲披身,领数万将士忽然有若从天而降,四面八方围拥。

    “都司,还请御敌!”金榕中心惊胆颤,与卫国公两兵临阵,并不在他预料当中。

    他的算盘,可是隐藏袁起身后。

    袁起笑了。

    “金氏大逆,若不弃甲投隆,此地便是尔等葬身之地。”

    “都司!我手上可有高祖遗诏,当年先帝已属篡位,奸帝无德,当拨乱反正,推举阳泉郡王登位。”事情到了这个地步,金榕中当然没了别的办法,且好口称“大义”,尽管万分疑惑着袁起用意,也别无选择,只做垂死挣扎。

    袁起大笑:“还敢愚弄老夫!敢问阳泉郡王何在?”

    “郡王自然是在安妥……”话未说完,便见袁起身后,玄甲兵阵中一人打马行来,不是阳泉郡王是谁?

    金榕中险些没有摔个倒栽葱。

    而他紧跟着便见康王纵马而出,目若冷电,展开一卷金旨。

    当然是颁天子旨意,说服叛党束手就擒,或能留得全尸,不至牵连家族。

    如此,叛党军心大乱。

    ——便连康王也与金氏为敌,他们哪还有一分胜算?仅靠这万余兵马,就算能拼死杀入京都,还能坐稳天下不成?

    败势已定,连挣扎一下的意志都没了。

    一片铿锵之声,却是刀剑坠地,重围之内,只有金氏族人,与数百亲兵孤伶伶地还骑在马背上。

    数月图谋,机关算尽,却连角号都不及吹响,便一败涂地。

    而金榕中尚且没有想透输在哪步!

    见金氏一党尚且还想负隅顽抗,饶幸着杀出重围逃生,卫国公冷冷一声令下——

    杀声震天。

    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斗,金氏一党无一漏网,金榕中当场人头落地,血溅五尺。

    别说锦阳京,便是河北州郡,多数人都不闻开州城外这场厮杀之声。

    也就是开州百姓,隔着城墙听了一耳朵热闹,据说不过两刻,便闻京师禁卫欢呼贺胜之庆。

    而随着卫国公得胜返京,金氏谋逆一案才公开宣布,至于内情,涉及何人,满朝文武尽都知之不详,也无人刨根问底。

    横竖反正,权倾三朝,显赫一时的金家,彻底败落。

    因临近万寿节,不宜行杀戳之事,暂时将一应主谋扣押死狱,而追随金氏谋逆,却临阵投降者,暂押河南、直隶等地,待天子处决。

    兵祸消于无形,臣民皆称庆幸。

    至于其中隐情,并无一一公布。

    袁起因悬崖勒马,天子并未追究其罪,而袁起心怀愧疚,自递辞呈,天子诸多安慰,依然让袁起嫡子继任湖南都司。

    自此,袁家更是忠正事君,兢兢业业。

    竟罕有人知此回消弥兵祸,楚王世子才是不二功臣。

    关于高祖“遗诏”,天家当然一字不曾提及。

    金氏族灭已成注定,秦相眼看万寿节将至,却也没在这节骨眼上紧咬敌党不放,经过连番波澜,谋逆突起又莫名平息,朝堂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