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二章 子若终场,盛世开端(第2/3页)重生之再许芳华

免杨氏女眷,并行安抚——杨四娘为家族洗清罪名,夙愿得偿,自请留在宫中服役,以为感念太皇太后大恩,当然不会继续留在役庭,太皇太后姑念杨四娘原本也是知书答礼的闺秀,特擢升为女官,就算终身不嫁,将来到了年龄放出宫去,也有俸禄可享,不至无依。杨四娘在离开役庭时,特意再对秦子若嘲讽折辱,称她罪有应得。

    即使如此,也没能打击秦姑娘的信心,她甚至没有回应杨氏的挑衅,挽着袖子一言不吭的涮洗溺桶。

    心中却在咬牙,且等将来……

    不过多久,废后因知刺帝自刎而殉死一事传来,秦七娘甚至没有一滴眼泪,因为这样的结果早在她预料当中,自身处境险恶,未来坎坷,“女诸葛”没有闲情逸致伤春悲秋,沉湎在痛失亲人的哀伤里。

    秦姑娘只能集中精力为自己打算,要怎么才能摆脱困境,步步为营再归富贵。

    正当她已经下定决心要在役庭静观其变忍辱偷生以谋出路的时候,忽有变故,宫廷竟然也不能待了,太皇太后要让她与她的姐妹们一般,换个地方做苦力。

    这让秦子若呆怔许久,却没有万念俱灰。

    人在艰险待得久了,一直倚赖的就是妄想中的再获富贵咬牙坚持下来,渐渐也就变得盲目乐观,倒更适应变故。

    秦子若想起从前听过的许多传奇——名门闺秀没为官奴,甚至沦落至烟花柳巷,到底凭着才貌双绝与众不同大受追捧,被多情郎君救出苦海,最终与良人恩爱携老、幸福圆满——最成功最典型者,就是蔷薇娘子。

    这么一想,去为官奴倒比留在宫中更多机会。

    子若姑娘认为自己虽不识医术,可琴棋书画却胜蔷薇娘子许多,更何况还有智计百出,出了这宫墙的限制,说不定更有用武之地。

    那叫一个信心十足,完全不受变故的困扰,反而暗存兴奋。

    坐井观天自命不凡的人,更不识得世情百态,子若姑娘毫无意识,她的智计百出是靠自家父祖兄长鼓吹,就连废帝当初也不尽信,只不过认为七妹妹要比普通闺阁稍强一些而已,更别说“欣赏”她的这些人眼下何在?真亏她还有这般自信。

    很快到了秦怀愚父子处刑的日子,他们俩,被判凌迟。

    而秦氏一族凡八岁以上男丁,处斩。

    得生将为官奴者,一个不漏跪于当场观刑,秦子若自然没被遗忘。

    宣武门外,群情沸腾,百姓喊杀之声震彻九宵,甚至有人不顾京卫挡前,冲入刑场分拾罪逆血肉,投食恶犬,更有不少菜梆破鞋,铺天盖地袭向秦氏女眷,那些“愚民”,个个咬牙切齿怒目恶言,秦子若竟亲眼目睹她的一个年龄尚小的堂妹当场吓死!

    直到这一刻,“女诸葛”才感觉到了一丝惧意。

    她紧紧闭眼,不去看父祖被缚刑柱受刀剐处死的惨烈,可如雷震耳的民愤却不受控制地侵入耳里,让她忍不住颤抖。

    心底却仍有个声音,忍过去,忍过这最后一道关隘。

    这还远远不是最后。

    归化,就像一个地狱再等着秦子若。

    一路之上,押赴秦子若的衙役并未对她着意苛刻,甚至还极为照顾,没有像对待普通官奴般铁锁加身徒步而行,而是给予了乘坐囚车的待遇。

    这让秦姑娘“饱受惊吓”的心灵得到了修复的机会,渐渐平和,妄念与期望又隐隐冒头。

    可是当抵达归化的那一天,城中百姓“夹道相迎”,显然都被预先告知这位官奴的身份——秦怀愚的嫡孙女,废后一母同胞的妹妹,毒杀包都司勾结北原犯境之罪魁家眷,并且听说这位并非普通闺阁,实为助纣为虐对废帝出谋划策的妖女!

    归化百姓痛失家园与亲人的一腔怒火尽都发泄在秦子若身上。

    当囚车近前,与宣武门外的喧嚣不同,归化城外鸦雀无声。

    可一双双充盈血泪的怒目,甚至比当日夹裹飞雪的北风更要阴冷,让秦子若切身感觉到父祖当日身受酷刑的剧痛,她终于听见自己牙关颤抖的声音,竭尽全力也不能遏制。

    尚不及真正绝望……

    沉寂的人群突然发出一声哭嚎,显得尤其尖厉。

    一个妇人,骨瘦如柴,冲向囚车。

    “杀千刀的罪逆,都是你们秦家,助纣为虐,帮着废刺帝残害忠良,勾结北原贼蛮进城,我的家人,公婆夫君、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就连才刚出生的孙儿都不能幸免!若不是我那日因事回了娘家不在城中,也会死在北原兵手里……还不如死了,留我这一个人,以后要怎么活!”妇人手臂伸进囚车,竭力揪灯秦子若:“罪逆,我要你偿命,为我家人偿命!”

    一旦开始,就没有结束。

    有那壮汉,脸上无鼻,耳朵也缺了一只,声音嘶哑:“妖女,看看我的模样,是被北原军残害,好容易才逃得一命,父母妻儿却无一得保!”

    更多的人涌向囚车,秦子若苍白的辩解与申冤,被愤怒的责问淹没得连她自己都难以听清。

    归化这座城池,不容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