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二章 倒过来的看走眼(第2/3页)古董商的寻宝之旅

至于仿制品,有些还会落下底款,乾隆也爱那么干。

    送来的清单上写着:美元,华夏清代仿制汝窑器。

    雇佣的专家还是有点水平的,大概是看这件器物外形漂亮,所以给留了下来。

    “这种仿制的不少,官仿官,有个七八成像。”

    这边关兴权听到“还行”,就把洗盆往桌子上一放,闻到:“又那个乾隆的?”

    乾隆,仿制大户,在关老大心里都挂上号了。

    “我看不像,可能是他老爹雍正的,乾隆风格有点飘,这个洗看着敦实,风格也朴实,不像乾隆,和眼雍正年的仿品风格有点像”

    张楠只是一知半解,这口气还能来个“十有**”?

    原因简单,有空多跑博物馆,那里的展品就是最好的老师。

    “这东西其实不多,不过也没多大价格,大概正品太稀缺,高仿版也不受欢迎,山寨版的更多,市场有点乱。”

    到这,张楠脑子里突然蹦出有关“龙女”各版的段子,用到这汝窑瓷上还真贴切:仿得该多,自个把自个给玩残了!

    正版被吹高,其它不管你是那个级别的山寨货,都不大上的了台面了。

    这洗盆就放一边暂时不去理会,再打开个木盒子,里头垫着厚厚的海绵。

    清单上写着:清仿明宣德青花大碗,元。

    一打开,是个口沿直径都有公分的青花大碗!

    倒过来一看:大明宣德年制。

    这下张楠才开始仔细端详手中的这个大碗,“这是个青花鱼藻纹十棱菱口的大家伙,妙作十瓣花式,犹若荷叶半绽未放。

    有意思,清代仿的?”

    顺手就从桌子上取过个放大镜,凑一起仔细看:釉面肥厚滋润,光泽柔和不刺眼,白中泛着点青。

    张楠眉头皱了皱,“这是亮青釉。”

    心里想,再用手仔细去感觉釉面的触觉,然后

    “关哥,这趟我们的专家大概看走眼了,这东西可能不是清代仿的,宣德正品都不一定。”

    关兴权没话,就凑过来多看了两眼。

    釉面不太平整,像橘子皮,是俗称的“橘皮釉”。

    张楠手里拿的是的放大镜,能够看到釉面里充满了大大的气泡,有些甚至都是气泡擦大气泡。

    “应该就是宣德年的,我记得宣德朝无论什么品种的瓷器,好像几乎都是这种釉面。

    还有这青料,这是进口的苏麻离青混合了华夏国产的钴料”

    苏麻离青对当时的明帝国而言就是种纯进口青料,含铁量特别高,含锰量低。

    苏麻离青发色深沉浓艳,在炉火气氛好的情况下能烧出宝石般的色泽,而且含铁量高容易使发色呈现深蓝色,色料凝聚厚处会形成黑褐色的结晶斑点。

    这会张楠就拿着大碗“擦光”看:这是因为在一定光线下,苏麻离青会有点锡光色,呈三角形结晶。

    用手抚摸釉面,微微的凹凸不平。

    至于宣德年间景德镇官窑场使用的国产钴料有两种,一种是在烧制后呈现色泽蓝中带灰,而且没有黑褐色铁锈结晶斑点的颜色。

    还以种国产钴料发色清淡,有晕散现象,色泽偏向幽雅,没有苏麻离青那么“硬朗”。

    “这个碗就是应该把进口和国产两种色料混合使用时,看着发色明快,而且还有点晕散的感觉。

    错不了,宣德的,那几个专家对这个大概只能算二把刀。”

    关兴权听完,“这都能看错,呵呵”

    “习惯问题,人不是才,我不懂的古董都多得很,更别还隔着半个地球。

    一般是会把清仿的当宣德,翁叶铭那子就吃过这么此亏,把件康熙官仿官的当成了宣德朝。

    这倒过来的,第一次见。”

    着,把大碗放桌子上,多看几眼,感觉这东西来有味道。

    “这么大一个碗,同类的宣德年官窑鱼藻纹碗,好像在弯弯的故宫博物院有收藏,不过那个碗应该这件大。

    这么大尺寸的,鬼子那边可能藏着一个,不过这几十年就应该没在市场露过面”

    看有味道,不是因为“宣德”,而是它特别有创意、那。难得的造型:鱼藻纹在传统的瓷器上属于很常见的饰样,但这是个手艺高超的花口碗。

    这会把它放在桌面上,因为光线和视觉差,有种错觉,就像碗表面有水流在起伏,彷佛水光潋滟,碗上的游鱼栩栩如生,如同在游动一般!

    ?鱼居水中,不便微察细观,因此画鱼又较其他禽鸟写生更艰难;这画工就不用了:凭空想象却能捕捉箇中神髓,画得游鱼自得,难能可贵!

    而且这个碗的匠人技术极高,显然非常擅用钴青浓淡分五色,整个画面层次丰富多变。

    靛蓝画骨,浅青敷色,尽写游鱼研姿。至于莲叶,则以针剔钴蓝,露纤白脉络,大叶曲沿上更缀苔点,巧匠或蓄意增其窑烧黑疵,营造盛极将枯、夏尽临秋之势。

    ?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