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海外考察(九)(第1/2页)1627崛起南海

    清化对于考察队来,算是一个相当陌生的城市。考察队手上所掌握的资料,基都是穿前的南国内状况,只知道这里是后世南清化省的首府,是其东部沿海地区的大城市之一,但这些信息对于目前的形势判断来几乎起不到任何的参考作用。

    关键时刻,考察队还是想到了求助大营,至少那边还有一些像宁崎这样比较熟悉历史的半专业人士,不定可以提供一些比较有用的资料。果然大营的专家组这次也没有让考察队失望,在得到求助的要求之后,考察队很快便得到了专家组的指。

    在这次行动之前,宁崎曾经在考察队的培训课上提到过这一时期的南国内历史,其中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就是147年南摆脱明朝的统治获得独立。而领导这次独立运动的南人黎利,正是出身清化,他在1418年所发起的针对明朝统治的武装叛乱,便是在南清化的寿春县,南史书将其称之为“蓝山起义”。黎利一手建立了国号大的黎氏王朝,这个王朝虽然在统治期间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但还是勉强维持到18世纪末阮朝上位,黎朝才退出了历史舞台。顺便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南”这个国名便是阮朝在19世纪初所使用的国号。

    在穿众来到这个时空的1年之前,也就是156年,当时的黎朝皇帝黎昭宗被权臣莫登庸所杀,翌年莫登庸便篡夺了皇位,建立莫朝。而当时的黎朝大臣阮氏、郑氏在清化拥立了昭宗之子黎庄宗继位,形成了黎莫对峙的南北朝局面。在这一时期,清化是一直作为黎朝的统治中心、事实上的都城而存在,。直到159年黎朝大将郑松灭掉了莫朝,才将黎朝都城迁回到这时候名为“升龙府”的河内。

    但郑松上位之后立刻成为新一代的权臣,黎朝皇帝继续沦为傀儡,而另一大权臣阮氏则是占据了南部的顺化作为据,形成了新的南北对峙。从167年开战的安南内战,便是其国内这两大势力的正面碰撞。而曾经的临时都城清化,也就成为了北逃的战争难民们落脚首选之地。

    但至于这个时候的清化究竟是什么情况,拥有的驻军力量和政治局面究竟如何,后方的专家组也没法提供更为详细的信息了。毕竟专家组归根结底都是些键盘历史学家,有限的精力基都用在研究国内历史和欧洲历史上了,能对南这种等级的国家有如此程度的了解已经很是不易了。

    考察队在得到这些信息之后再次进行了集体讨论,最后对第二天的行动制定了几条规则。一是要尽可能回避当地军队,因为目前这个国家还处于内战状态,很难考察队的出现会不会引来军方的攻击;二是对可能出现的大量难民也必须要保持适当的安距离,毕竟流民与流寇也只有一字之差,迫于生存压力的人什么事都能干得出来;第三就是要在其沿岸地区寻找合适的锚地,以备后续可能会到这里大规模运送移民的船队停靠,如果有可能的话,还要看看是否有适合建立难民营之类场所的环境。

    167年6月5日,考察行动第九天,考察队继续驾船沿着海岸南下。这一段航程顺风顺水,考察队只用了三个时的时间便跑完了四十海里的航程,抵达了清化外海。

    考察队所请的两个向导都是前几年才从清化迁出来的,根据他们所,这里距离地处内陆的清化还有大约三十里,要去清化城有陆路和水路两种选择。不过考察队并不需要去清化城才能探查到情况,两艘船只是在清化江的入海口附近兜了一圈,就已经看到岸边有不少背着包袱背篓的百姓。

    “这应该就是我们想看到的战争难民了。”谢春嘀咕了一句,转头对那两个向导问道:“这些人为什么会聚集在这里?”

    “他们在等渡河的船。”其中一个向导回答了谢春的问题:“他们想继续往北走。”

    谢春头,算是认可了向导的答案。虽然从地理位置上看,这里已经远离了战场,但能向北多跨过一条河流,就更多了一分保命的把握。何况就在三十多年前,清化这地方可是南北交战的主要战场,黎朝和莫朝在清化一线足足打了有六十多年才分出高下,其惨烈程度足以让后人自觉地避开这一潜在的危险区域。如今南北大战重开在即,曾经深受其害的南百姓自然不愿在这地方逗留太久,或许在他们看来,能离开战场远好,至于最终能去到哪里反而不是那么明确的事情。

    两艘双体帆船的突然出现也并未能影响到这些难民北逃的决心,数以百计的难民仍然聚集在南岸,等待河面上摆渡中的两三艘木船。根据考察队所观察到的情况,仅仅只在这河口一处便有成百上千的难民,那么从这里到清化城之间,少也有好几千难民了。可是河面上这几艘木船一次也只能装十来个人而已,要将日渐增多的难民运往北岸,不知要花费多少时日才行。

    站在“飞速号”船头上观察情况的罗杰吹了一声口哨道:“如果我们的新世界号还能动弹,这时候来拉上一趟,就足够北边开矿需要的人口了。”

    “新世界号是没法指望了,我们剩下的燃油储备已经不够它从胜利港开到这个地方来了。”王汤姆对于眼前所见的景象也是不无遗憾,如果穿集团现在能有足够的运力保障,那么从这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