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狼行荒野(第2/6页)末日微尘

去了,锅碗瓢盆都在,米缸被老鼠光顾过,只留下一个空溜溜的坛子,床榻是干净的,被子什么的都好好的,没有人动过,护林人估计有什么事情,外出一直没见回来,想想也是凶多吉少了吧。翻找了一下,只能从桌底找到了一把砍柴刀和两把伐木的斧头,对于张嘉铭现在的臂力来讲,拿在手上跟空手的感觉是一样的。带着贼不走空的心态,张嘉铭勉强收下这三件冷兵器,虽然他有一把防身的五四和几十发子弹。护林人一般都有一杆老式的火铳,估计外出时候也一并带走了吧,南方不同于北方,虽然国家对枪支管理很严格,许多地方,尤其是山区野兽多的地带,边民们依然偷偷藏着不少的火铳,长短都有,张嘉铭不是冲着这些废品来,他只是关心使用火铳的人是否还活着!只要找到他们,就能打听到更多的有关周围幸存者的消息!是这该死的大雨,影响张嘉铭绝大多数的侦测手段,只要是活动的物体,自己都可以在一公里内感觉到他的存在,暴雨天气没有人会冒险出来活动,张嘉铭放下了背包,在小屋的灶台里生起了火,准备烤干自己的衣物,湿漉漉的身体总归是难受。柴火是干燥的,很快,火苗就跳跃着,点燃了大堆的木柴,一股暖意弥漫在小屋内。末世里的人类活得很艰苦,南方山脉为他们提供了天然的避难所,也带来了行路艰难的困难点,许多的幸存者在前面几个月连绵的小雨中生病,发烧,然后缺乏药物和及时的照顾,纷纷死去,残存下来的人类数量越发的变得稀少起来,而北方,大平原的环境让幸存者无险可守,城市里高密度的人群产生的高阶丧尸更加多,种类也是五花八门。还是那几颗卫星,忠实的执行着自己的任务,悄悄记录着地球上各种微妙的变化。

    天明时分,雨没有停歇,不过变小了一点,休息了数小时的张嘉铭拍拍身上的尘土,灭掉炉火后继续自己的寻亲之路。一夜的思考,他想出了母亲可能藏身的基础地方,苗家岭,那里原本是苗族同胞的聚集地,人口很少,只有不到二十户,人口70多人,后来因为人口变迁,迁入了十几户壮族居民,总人口达到100余人左右。由于年轻外出务工的多,剩下都是老弱,常住人口顶多也就50来人,算是地多人少的好地方---意思是指末日环境下避难的好地方!最妙的还是那座土堡垒,解放战争的时候,西南少数边民对解放军部队不是很信任,加上国民党余部的挑拨,很多土司武装和他们勾结在一起,在一些险要的地段修建了堡垒,材料是遍地都能找到的各种石块!别小看了这些堡垒,只需要少量的人手,就能轻易的做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没有迫击炮或者小山炮,光用人命去填是根本不可能攻破这些土堡垒的,就算想用炸 药包,也得冒着巨大的危险---以前土司的手下多是山中的猎人,每人都有一手奇准无比的好枪法,100米内点掉香火头不在话下。随着岁月的流失,这些建筑物也失去了那个年代的作用,沦为了地标性的建筑物,让后人瞻仰,感叹当年先人是如何在崇山峻岭之中如何克服万难去修建它们!那处地带张嘉铭不是很熟悉,只听乡人偶尔提到过,离这里有12公里远,要翻越几个山头才能到达。另外一处地点,就是ra江边的竹子村,那里是三个民族的聚居地,壮族汉族苗族都有,人口不多,也有300来人,但是地势同样易守难攻,虽然没有土堡,却有r江在村左侧作为天然屏障,右侧是大山林,山高林密,没有野兽的本事或者飞鸟的本领休想从哪出地带靠近村子,村子正面的出口是座石桥,桥头有铁门封锁,而且修建有护墙,桥下河道落差有15米左右,小河最宽处达二十余米,最狭窄的地方也有十余米。就算是枯水季节也不见得水少多少,最浅的地方也得有一米多,最最主要的,只有和r江交接的河口处,水流才会变得缓慢,而其他大多数的河段水流都非常湍急,加上水道曲折,靠个人体力是绝对难以泅渡,如果是丧尸,那就直接会被冲走!村落背后是一大片的浅滩,过了几里地就被另外一条河道隔绝。这处村落比较远,比起苗家岭,竹子村有直接可以行走的铺石路,方便快捷,野兽形态下的自己绝对可以在户外达到80公里/小时!只要不到10分钟就可以到达,而如果选择去苗家岭,弯曲的小路和茂密的树林会阻碍自己速度的发挥,虽然是白天,效率才是第一的阿。先去竹子村,再去苗家岭。计划一定,张嘉铭就把东西收拾收拾,装有食物的袋子放下藏好,只留下那件方便捆在腰间的羊皮兜子,晃动身形中,张嘉铭完全兽化,检查了一下羊皮兜绑紧情况后,窜出小木屋开始加速。山中许多小兽都受了病毒的改变,不时的,张嘉铭发现有土狗大小的松鼠和土拔鼠出现,就算看见张嘉铭,这些树林里的精灵都不是很怵的样子,各自忙着手里的活,一只有狼狗大小的黄鼬得手,突袭了土拔鼠群,叼走一只后消失在密林间,这出小小的插曲没有勾起张嘉铭的注意力,出了小树林,顺着铺石路,他开始卯足了劲头狂奔。铺石路算是城乡建设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很多靠近ra县的乡村都已经有水泥路连接,偏偏竹子村地处位置特殊,没有享受到这一待遇,政府修建这条勉强可以通农机车的乡级公路,也算是有点良心了的。踢飞一路上的碎石,兽人绷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