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捉生(第3/4页)明末边军一小兵

乡堡夜不收侦探到小股清兵不断从洋河进入保安州境内,初五日,谢一科又奉韩朝之令出外探察,最好是捉几个生口,探明一些清兵的情况。

    出行前当晚,王斗亲自为谢一科等人壮酒送行,随着清兵的不断的深入过境,他们这小队人出去,难免会与清兵接触,到时凶多吉少。也不谢一科这些人去后,还有没有机会。

    大敌当前,就算谢一科是的小舅子,王斗也一样要让他们出战,只是那天王斗宽容地给谢一科痛饮了一顿好酒。那晚连谢一科在内,整个小队的夜不收都是喝得面红耳赤,他们慷慨激昂地向王斗拍着胸脯保证,此行一定会顺利归来,探察回鞑子的情报。

    作为这小队夜不收的甲长,谢一科领着他们出舜乡堡而去,他胆子奇大,出了舜乡堡的地界后,又直过五堡,一直到了洋河边上,靠近了怀来卫的地界。

    一路上,小队人都是翼翼,为躲避清军哨骑的窥探与袭击,他们按照韩朝所教授的夜不收知识,每晚都在不同地方避宿,今晚住这,别晚住那。当地人的优势,让他们对舜乡堡周边的地理地形颇为熟知,让他们轻易找到了可以安全住宿的地方。

    这几日中,谢一科更是成为小队的核心,他虽是年轻,今年不过十七岁,不过他的身手早让堡中崇尚强者的夜不收们敬服,当上小队的甲长也是靠的本事,而不是王斗的荫庇。

    特别谢一科是猎户出身,具有非常灵敏的嗅觉,他一反常态,没有采用夜不收惯用的夜间渗透与反方向穿插折回行进路线,而是采用白天秘密出发渗透,在林中山中重新开路,直扑目标的所在地,取得了丰富的刺探成果,还几次巧妙地避开了几股清兵的哨骑,让众人佩服不己。

    ……

    一队人轻手轻脚地下了山坡,各人都是谨慎,坐骑四蹄更是包着布条,免得蹄声惊动旁人。

    大股的清军正在河的不远处渡河,他们的哨骑不断,需得处处留意,步步,如果遇上大股的清兵哨骑,他们就完了。

    好在他们下了山来,那些清兵始终没有谢一科他们在此窥探。

    一队人沿着山边奔跑,此时己是夏季,天气炎热,各人身着盔甲,走在这些黄土路上,热气上涌,让人觉得一身的燥热。谢一科等人虽都是一人双马,但比起上面的人,胯下的马匹反而无精打采,过一会儿就要换乘一匹。

    过了沙营,暖泉,夹河,吉家营等地,这一带都是五堡的地界,很快就要近温泉屯,远远看去,那些村堡,民堡都是戒备,有时看到几个小村落,也是堡墙毁坏,里面轻烟冒起,远远看去,里面尽是残屋断墙,显是堡内居民遭了清兵的毒手。

    看到这个情况,谢一科等人都是咒骂,又庆幸舜乡堡进行坚壁清野,至少这种没多少自保能力的小堡,他们中的居民躲避到大堡中去,安全也多少得到了保证。

    一路没有行人,只有时看到一些清兵哨骑呼啸而去,他们大摇大摆,丝毫不顾忌的行踪是否暴露。看他们每批最少都是十余人,谢一科考虑到没有必胜的把握,就没有出击,否则捉几个生口,此行就更完满了。

    转过一个坡地,忽然谢一科低喝一声停。”

    众人都是停了下来,策马向谢一科聚了,温达兴低声道谢头,有不对劲的?”

    谢一科凝神仔细听了半响,低声道坡下有鞑子。”

    众人都是一惊,慌忙下马,随谢一科一起,蹑手蹑脚地只是往坡下观看。

    却见坡下面一百多步外的一块平地上,有几个清兵正在歇息,他们围坐在一个阴凉处,大声用满洲语说着,不时一阵的狂笑传来。谢一科数了数,山下的清兵一共有六人,有马十匹,马上还大包小包的挂着。

    或许是休息的缘故,这些清兵都没有戴着头盔,露出各人发亮的头皮与脑后细长的金钱鼠尾辫。

    谢一科平日也听过韩朝对后金旗号盔甲的讲解,他仔细看去,看几个清兵手上拿的头盔管缨,还有他们身上穿的盔甲,这六个清兵定是军中的马甲。

    其中有五人身着钉着铜钉的棉甲,依他们在军中的等级,他们身上穿的棉甲定是那种铁叶内含的暗甲。不过有一人却是身着明盔,铁叶外露,看他手上头盔的黑缨,还有背上的背旗,定是马甲中鞑子称为专达的队长、什长之类的小头目。

    众人查看清楚后,都是聚议事,听谢一科说这六个鞑子兵都是马甲,大家都是吸了口冷气。

    他们往日都听韩朝说多了,鞑子兵从十岁开始就进行从军考核,每三年一次,初为守兵,后步甲,再后为马甲,马甲之上还有白甲。那鞑子兵中的步甲马甲并不是看你是否是骑兵,而是他们在军中的武力等级。

    鞑子兵中的马甲,每个人最少都有七、八年的从军经历,算得上是征战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兵了。

    各人都是脸涨得通红,只是看着谢一科道谢头,办?”

    黄国庠眼中闪着火热的神情,声音却是沉着谢头,机会难得,干了吧!”

    这几日,舜乡堡这小队夜不收看到的都是至少十几人的清兵哨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