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后勤(第1/2页)大唐不良人
跟着传令兵大步向中军行辕赶去,苏大为暗自心里嘀咕,不知是出了什么事。
不过传令兵并没有明说,他也只能胡乱猜测,是否跟长安发生的政治事件有关?又或者,突厥人已经开始行动了?
没听到消息啊。
他身为斥候营的副营正,对唐军中各类情报和消息都敏锐无比。
最近几天风平浪静,除了长安来的史者,并没有任何异常。
百思不得其解,决定暂时放下疑问,一会到了大总管的营帐自然便知是怎么回事了。
他的思绪情不自禁又飘到方才与安文生、阿史那道真谈的“街亭之战”上。
先头在听的时候,没觉得如何。
但现在突然一个灵光闪过,倒让他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蜀与魏之间,魏强而蜀弱,魏雄踞中原,胁天子以令诸侯,而蜀汉不过区区一州之地,对抗曹魏。
结果居然是弱小的蜀汉不断发起进攻,而强大的魏国,却处于战略防守。
这和普通人的认知是完全相反的。
一般人或许会认为,只有强者才会出击,弱者只能自守。
此为一处疑点。
另外,明明蜀国山道难行,距离陇西三郡更远,而且粮食转运困难。
结果蜀国诸葛亮没有选更近的斜谷和陈仓,而是率兵长途奔袭三郡。
陇西三郡距离魏国长安,快马十日可达,蜀军翻山跃岭去陇西要多久?
强行军也得二十来天吧。
这又是一处违反常识的行为。
此外,战争开始时,蜀国是攻,魏国是守。
可结果蜀国攻入陇西三郡后,局面又变成了蜀国要守街亭,守三郡,成为守方。
原本做为防守一方的曹魏,却变成主动出击,成为攻方。
攻守之势易形了。
这两者之间的强弱、攻守,是动态的,是变化的,仔细揣摩的话,会得到一个非常有趣的想法。
苏大为忍不住自言自语道:“反者道之动。”
这是《道德经》里的第四十章。
即“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意思是说,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
老子看到和揭示出诸如长短、高下、美丑、难易、有无、前后、祸福、刚柔、损益、强弱、大小、生死、智愚、胜败、巧拙、轻重、进退、攻守、荣辱等一系列矛盾。
并认为这些矛盾都是“对立统一”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孤立存在,而须相互依存、互为前提。
即书中所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诸葛孔明本身属于道家一脉。
据传他从黄承彦处习得度,还有前总管苏定方,都在帐中。
看到苏大为时,几人表情各不相同。
程知节的神情有一些疲倦,这在他的身上是极少见到的。
抬眼看到苏大为,他点点头,说了声:“来了?”
苏大为忙叉手行礼:“参见大总管,副总管,前总管。”
“一边站着,一会有话交待你。”
“是。”
苏大为便走到一旁,挨着同样站在帐蓬一角的苏庆节并肩站立。
“狮子,出了什么事?”
“我也才来一会。”
苏庆节压低声音道:“我听说……好像是我们的粮被劫了。”
苏大为心里一惊,低呼:“怎么会!”
他这声音未免大了一点,引得程知节回头看了一眼。
苏大为忙闭嘴,眼观鼻,鼻观心。
却见副总管王文度微微侧脸向着他颔首,嘴角翘起,带着一丝笑意。
这笑容,不像是上级对下属,反而透着一种暧昧难明的亲近之意。
苏大为脑了一转,心中暗道,大概是长安使者来之后,王文度清楚李治已经掌握大局,现在是铁了心抱紧李治大腿,所以看自己也“分外顺眼”?
毕竟,在外人看苏大为是武皇后的人。
在王文度看来……
也算是自己人。
苏大为没有多想,他瞥了一眼苏庆节,见身边的狮子也不敢再多话,只好把想问的问题忍住。
自己在心里想:上次狼卫虽然偷去了王文度的一封密信,纵然这信真的落入西突厥之手,可大总管他们已经知晓,应该会有所防备。
这种情况下,后勤粮草还能被突厥人给劫了?
他仔细一想,从里面似乎嗅到了某种阴谋的味道。
照常理来说,不可能,除非,唐军之中还有突厥人的奸细?
而且这人职位一定不低,否则不可能知道改动过的后勤路线。
此人会是谁?
苏大为眉头微皱,看着三位总管,代表唐军征西军核心的三人,在地图前低声交谈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