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算计李肃(第2/3页)三国之孙氏强敌

    “草民不敢欺瞒李大人,句句属实,李大人您看,这是锦盒,里面全是王允的私信”

    看到信件上的落款,李肃已经信了一半,再拆开一看,果然都是些王允的家书,当然也有些见不得光的来往信件。

    这时,刘大海对李肃附耳道“李大人,今日找您过来,主要有一事相告,这王允的书信可了不得,还请过目,那杨智目不识丁,不知道自己发现了惊天大秘密”

    最开始李肃还漫不经心的翻看着,然查阅到手里的这封信时,他震惊了,从内容能看出是杨彪写给王允的。

    尽管没有印章,笔迹也不熟悉,但杨彪这一批老臣与董卓不对付,是铁板定钉的事,而信中无一不透露着谋反的气味,思量良久,李肃盯着杨智,企图看出什么“你这信真是从王司徒家里盗出来的?你可知信里写着什么?”

    “写的什么?”

    杨智的一脸茫然和希冀,李肃看不出所以然“信里写的他们要造反!”

    “啊!这…这…大人,那我可算立功了?”

    “呃…”李肃考虑了很多种回答,却万万没想到杨智会是这个答案“你先告诉我,这信真是你从王司徒府上得到的?”

    “自然,刘兄弟知我为人,从不胡乱说瞎话”

    李肃转念一想,的确那家书,还有密函,有些事情李肃是知道的,另有一些事也是经得起推敲的,说不是从王允家里得到的反而还说不通“大海,你先和他回去,如若属实,好处少不了你们”

    待刘大海和杨智离开后,李肃再一次拿出信件,一封一封的仔细过目,到最后,发现参与谋反的不仅有杨彪,还有吕布……

    思绪紊乱的回到了家里,他还没拿准接下来该怎么办,万一事情是真的呢?

    且他潜意识里愿意相信这件事是真的,董卓对自己一直不温不火,本想从丁原处赚得吕布,自己至少会连升三级,结果大失所望。

    后来又想靠着吕布这层关系,低开高走扶摇直上,怎知对方根本不来电。

    细细想来,这吕布就快做王允的乘龙快婿,若是真被他们谋反成功,到时候董卓一死,凭借杨彪和王允的声名执掌朝内,吕布领兵在外,这朝廷还不是他们说的算。

    但是这刘大海和杨智出现得实在太巧了,巧得李肃都认为这是天上掉馅饼,还不是砸在脑门儿上,是刚好落在嘴里那种,若不是王允的书信极具说服力,李肃根本不会信以为真。

    如今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要么跟着王允等人拨乱反正,要么向董卓告密。

    说实话,李肃自认为算是一个有抱负的人,虽然才学一般,但内心的火热澎湃不比他人差,尽管这两年磨棱了尖角,血性犹在。

    董卓算不上明君,可自己的一切是他给的,说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起码的职场守则还是有的,加之吕布不念旧恩,于是乎,当下做好就决定,改日早朝便去把这事告知董卓,无论是真是假,让自己重新进入董卓视野才是目的。

    话分两头,董璜这一晚照旧是在青衣阁过夜,门口侍卫好不容易听完了催情乐,正说可以打盹,突然一个黑影一闪而过,还没来得及看清楚,紧跟着门柱上一声闷响,定睛一看,原来是一把镖插在门柱上,上面还挂着一段布条‘董大人亲启’。

    侍卫相互使了个眼神,一左一右,一前一后静心聆听,再向四周看了看,确认没人之后,方收回防备之心,低声讨论几句,还是决定敲门找主子说说这事,万一是个紧急消息,哥俩失职事小,就怕因此丢了性命,那才亏大。

    同一时间,杨延定也拿着布段找到吕布“将军,属下发现了这个”

    接过拿在手中一看,很是诧异“此事还有何人知晓?”

    “就属下两兄弟,我让他也进来?”

    “慢着”吕布站起身,将周边的仆人和侍卫先支走,才让二郎也进得屋。

    “你俩怎么发现的?”吕布有些恼火,这事可不是儿戏。

    “这段绸布是我等在将军您的食盒上发现的”

    “详细道来”

    “我等打扫完马匹,正要离开,见将军的食盒在马厩边上,便上去查看,这信就放在食盒之上,似有人故意让我们发现一般”

    “可看到有什么可疑的人?”

    “宫内人来人往,太多不记得”

    将信拿起从头到尾仔细看了一遍,此信很有玄机,虽没有指名道姓,不过从内容不难分辨出是他给出的一封回信,而信里所指司徒大人,恐怕就是当朝司徒,王允。

    很明显是想栽赃陷害,将他和王允连根拔起,但为什么又摆放在如此明显的地方呢?

    “你们说这是何人想污蔑本将?”

    “属下不知,不过此賊必是熟悉将军的人,字里行间有一些将军的用词习惯,但又不精准,下官和兄长猜想定是有人想诬陷将军和叔父”

    杨延定说得斩钉截铁,显然是表忠心的态度,吕布坐直了身子,沉声“有道理,但又怎么会被你们如此轻易发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