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 上元节(第2/3页)大宋边陲
孩子们个个打扮的花枝招展,描眉涂眼。
而街外,游人拖家带口,小孩子们手里举着花灯,开始聚集到御街。
御街两廊下是各种奇特技艺表演的艺人,歌舞百戏,一个接着一个,鼓乐喧天,声闻十余里。
“哇塞,你们个个好漂亮,我看的都流口水了。”
看到七个女孩儿打扮的娇俏模样,看的陆扬连连赞叹,目不转睛,一副猪哥相。
女孩们被主人夸,个个羞喜不已。
听着外面锣鼓喧天的热闹,琦鸳急的跺脚催促陆扬。
“你好墨迹啊,快走快走。”
琦鸳从后面推搡着陆扬,惹得众人笑。
元宵节挂灯,从正月初八开始,到正月十七落灯,张灯结彩十昼夜,京城内家家户户悬挂五色彩灯,其上绘有翩翩起舞的人物,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各色花灯,竞相争艳。
古代女子多遵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妇德传统,然到了元宵节这一天,却不受约束,青年男女皆可出游赏灯,无论京城还是乡村,大姑娘小媳妇,名媛贵妇,皆穿戴一新,描眉画眼,走出家门踏月夜游,在元宵节上浪漫走一回。
“今夕何夕春灯明,燕京儿女踏月行,灯摇珠衫张华屋,月散瑶光紫禁城。”
这首词是明代张居正所做,元夕行,描绘的是北京城元宵夜,姑娘们赏月观灯的盛况。
而元宵节,同样是青春男女相约谈情说爱的重要时机,有不少因元宵看灯结为良缘的浪漫故事。
到了夜晚,大宋的各条街道彩灯万盏,色彩绚丽,远望去像是要把大地分开,繁华的灯火一眼望不到头,似乎一直延伸到天地尽头。
而连接银河的灯光和烟火让人以为是星星从天空中掉下来一样,挂在高楼上的彩灯,就像天上的月亮悬挂空中。
御街上行人摩肩接踵,人山人海,热闹的节日气氛浓烈的化不开。
陆扬紧紧牵着春妮的小手,让几个女孩子手拉着手行进,叮嘱道:“手都拉紧了,千万不要走失。”
陆扬的百人护卫混在左右,警惕的护卫着。
御街上的各色灯笼争奇斗艳,发出璀璨的光芒,每个灯笼上皆写有字谜,而每猜对一个字谜,就把那个花灯赏给猜对者。
游人们,有王孙公子,有下里巴人,有老人小孩,有贵妇仕女,皆聚集在挂满花灯的两廊街道,驻足猜灯谜。
花灯为四面,三面为灯谜,一面面墙,谜底皆贴着小花签,猜对者,当场揭开遮盖谜面的花签,奉送些荷包香囊之类的小礼物,但更多的是奉送一盏花灯。
往往每猜对一个,就引来一片叫好声,每猜错一个,就引来失望叹息。
陆扬是此中高手,已经连续猜对七八个灯谜,女孩儿几乎人手两个花灯,都拿不住了。
几女个个乐不可支,不住娇笑嫣然。
人往往喜欢贪小便宜,能白拿到漂亮的灯笼,心里那种满足感不言而喻。
一时间陆扬这厢竟引起轰动,很多围观者驻足观看,或者直接跟随着陆扬一行人,特意看人家猜灯谜。
当陆扬一连猜中二十道灯谜后,琦鸳就叫嚷了:“官人,俄一个人都拿了四个花灯了。”
“嫌多你送人啊!”陆扬笑道。
一句话提醒了琦鸳几女,于是把手里的花灯当场送给小孩子们。
众人其乐融融,共享元宵之美。
“这位官人好生厉害,看人家猜灯谜给玩似的,学识端的渊博。”
“看他身边的护卫和丫头,一定是当朝某大员家的相公。”
“咦,我怎觉得在哪见过他们。”
“你可拉倒吧,你谁都见过。”
“我真的见过,啊,我想起来了,这群人在樊楼吃过饭,那个猜灯谜的小相公好想叫什么陆扬的,是保德州来的。”
“什么?莫非就是那个一副绝对读出七种读法的那个?”
“就是他,没错的,你看他们穿的衣物,和咱们迥然不同,我印象很深的。”
“怪不得,能一副对子读出七种读法的,猜几个灯谜确实不在话下。”
“我也知道了,几日前,就是这群人和武烈王的孙子等小相公们发生了冲突,在大相国寺门前还打了一架呢。”
“是的,是他身边的女子和武烈王的孙女刀剑相向,当时场面好生凶险激烈,咱大街上的巡检都远远站着不敢干涉。”
“那是因为有王平章的孙子王渝在,巡检多大点官,哪里敢上前嘚瑟。”
围观者议论纷纷。
说曹操,曹操到,就见不远处,一群王孙公子带着侍卫仆从,摇着扇子,走了过来。
这群王孙公子的身边,还有众多貌美女子,大多是樊楼有名的歌舞艺伎。
其中绛珠和她身边的小丫头碧儿也在。
这群王孙公子驻足一花灯前,念道:“千金散尽还复来,打一灯谜用语?”
“诸位,可知否?”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