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童子郎司马懿(三千字大章)(第2/3页)三国最强主宰

    旋即,刘辩看向徐晃,“让张机去瞧瞧。”

    徐晃拱手作揖,转身离去。

    旋即,刘辩不由得想到关下的司马氏,“带路,去城关。”

    百夫长作揖行礼,率先在前带路,张辽、典韦相随。

    ……

    半个时辰后。

    城东,中东门。

    城门校尉临时办公的屋子内。

    刘辩居中而坐。

    张辽、典韦以及四员禁卫,于堂下分立两侧。

    经过王匡一番解释,刘辩对他挥了挥手。

    不多时,王匡亲自将司马氏两兄弟带了进来。

    左边一人身高八尺、丰神俊秀,一身青灰儒衫,是司马防的长子,司马朗。

    右边一人身高六尺余,稚气未消,却有几分成熟,衣着浅灰儒衫,是司马防的次子,司马懿。

    由于年纪幼小的关系,老三司马孚在照看两个弟弟。

    此时的司马朗不过20岁,司马懿也仅有12岁。

    司马朗年少时,就表现得很有见识。

    数月前,动乱之际,受父命带领家眷逃离董卓,迁往黎阳,成功躲避战乱。

    随着弘农王拦截董卓,占据洛阳城,家眷们想念家乡,在司马朗的带领下重返温县。

    不巧,遇上收缴土地的王匡。

    史料记载

    关东联军解散之后,兴平元年195年,曹操与吕布在黎阳对峙,司马朗这才带领家眷返回温县。

    当年发生饥荒,人民相食,司马朗收留抚恤宗族众人,代替父亲教导诸弟。

    因此,司马家没有因为世道衰败而家业凋零。

    虽然司马朗有见识、够聪明,甚至在曹操任司空后,被辟为司空属官。

    又历任成皋令、堂阳长、元城令、丞相主簿、兖州刺史等职,所在皆有政绩,深受百姓爱戴。

    但是,刘辩并不喜欢他,而是喜欢司马懿。

    后世,多数人对司马懿有意见,说他有狼环鹰顾之相,久蓄逆谋,必为国家大祸。

    事实上,司马懿只是西晋的奠基人,造反谋逆的是他的孙子司马炎后面单章有解释。

    司马朗躬身作揖,“学生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县人,家父乃是京兆尹司马防,拜见大王!”

    司马朗十二岁时,通过经学考试而成为童子郎。

    故而,当着刘辩的面自称学生,完全没毛病。

    旋即,在场众人的目光,无不落在司马懿的身上。

    然,司马懿只是静静的站着,并不理会屋内的所有人。

    包括刘辩。

    “此人是谁,为何不自报家门?”典韦呵道。

    司马朗闻言,下意识看向典韦,只见对方提着双戟,身形魁梧非常,煞是吓人。

    当即,司马朗打了个哆嗦,连忙跪地,“启禀大王,此人是舍弟司马懿,从未见过生人,故而很是害怕,若有冲撞大王,还请恕罪。”

    “心中清白,有何好怕?”司马懿面对在场众人,不卑不亢。

    “此话怎样?”刘辩不由得挑眉,疑惑道。

    司马懿拱手道:“大王对抗董卓,废除土地私有,归还百姓,不过是笼络人心的法子。

    我河内司马氏,本就忠于陛下,忠于汉室,不愧于天地,为何还要将土地收缴?”

    在场众人,闻言大惊。

    一个年仅12岁的娃娃,竟然道破刘辩的用意!

    然,刘辩心惊之余,反倒更加欣赏。

    少年司马懿,果然有点意思。

    “舍弟顽劣,无意顶撞,还请大王恕罪!”司马朗连连叩首。

    这时,典韦上前一步,祭出大戟,直抵司马懿的咽喉。

    然,司马懿竟不为所动,只是静静的站着,“乡间盛传,大王是圣明仁君,难不成要对我这个12岁的孩子动手?”

    当即,刘辩挥了挥手,示意典韦退下。

    刘辩问:“本王且问你,你司马氏的土地,因何而得?”

    司马懿道:“自然是先祖凭借功绩赚取而来。”

    刘辩又问:“在何处赚取而来?”

    司马懿不假思索地说:“自然是陛下赏赐!”

    旋即,司马懿猛然看向刘辩,“大王,你……”

    殊不知,司马懿忽然意识到,被刘辩带进沟里了。

    刘辩再问:“既然是陛下赏赐,目下家国危难,可还要继续忠于陛下,忠于汉室?”

    司马懿闻言,双手不由得紧攥成拳,面色更是憋得通红,紧咬牙根,无奈道:“自然忠于陛下,忠于汉室。”

    “既然如此,可愿将土地收缴?”

    “大王此问,实属陷司马氏于不义!”司马懿解释道:“土地本就是陛下赏赐,如今国家危难,理应双手奉上。”

    “你叫什么?”

    司马懿自认聪明绝顶,没想到,今日竟栽在刘辩手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