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九章 军歌嘹亮(中)(第1/2页)奶爸戏精
有些事情是永恒的。
比如国歌,比如军歌。
这个时空,国歌依然是那首国歌,军歌依然是那首军歌,只不过,国歌是朱津东的爷爷,大明承宗皇帝定的,当年山河破碎,大小列强扶持着小鬼子入侵的时候,那可真是最危急的时刻,多少英雄好汉唱着进行曲向前,那数都数不过来。
打败了小鬼子,承宗皇帝把进行曲定为国歌,替代了大明流传了两百多年的那首龙权,成为新帝国的国歌。
军歌是执政派带来的,原本可以换,承宗皇帝一挥手,就这首了,人家连军队都交出去了,还在意这点小环节?
除此之外,关荫熟悉的军歌就太少了,一方面是环境不同,造就的文化成果自然也就不同了,另一方面,有相近的替代品,陆海空三军各自的军歌虽然和原时空不同,但这个时空的军歌一点儿也不差,听着就提气。
“第一首小白杨,同志们姑且听之,不好听就拉倒,反正就这样。”关荫打个哈哈,先自报家门。
小白杨当然是经典,关荫上初中那会,乡中学嘛,没那么多讲究,全校的音乐课都是他们班的班主任带的,别的不会,就会手风琴,小白杨,离家的孩子,当年学的就是这些歌曲。
弹幕里,友互相吐槽:“这啥名字啊,你咋不说小白桦呢。”
“借物喻人,姑且听之。”不躁动的友表示淡定。
别的不说,贤良一首,那你们就敢忘了?
不过,这次借物喻人应该是正面的,毕竟是军歌。
可是,一没伴奏,二没专业的音响,你咋唱?
关荫还真不打怵。
部队大院围墙很高,挡住了四面八方吹来的风,环境很好。
那就放开音响设备清唱,关荫琢磨着,自个儿这嗓门儿挺大,应该不会有人听不见的情况发生。
后退两步,离开话筒,关荫开口就来。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一张口,跪一地。
听过话筒拉开两米远的,没听过不用话筒敢这么唱的。
这首歌,关荫最喜欢的还是阎老师的版本,清亮,高昂,有一股华丽的勃勃生机。当然,不是说别的大牛唱的就不好,只是根据自己的音色,关荫认为这首歌他用人家阎老师的唱法更有利于感情的表达而已。
可是这也太夸张了,几千人都没坐满的操场,你只用肉嗓子就能让每个人都听的清清楚楚,这是不是有点太欺负人了?
你看现在那些选秀节目上的歌手,一个个都恨不得把话筒塞到嗓子眼,人家说那叫歌唱方式,你这是不是有点打脸了?
都是年轻人,何必步步紧逼啊。
于是,友们挨个出去点名某某,某某某:“现场还要收声的,麻烦来学习一下行吗?”
这是有多不嫌事儿大啊。
所以说,跟啥人学啥样,关某人身边就跟了这么一群惹事精,他要不是惹事精,那简直都没天理。
小白杨一唱,战士们一听,哎哟不错,这节拍挺像那么回事儿的,跟咱军营里的歌曲差不离啊。
三分多钟,一首歌唱完,副司令一琢磨,拍了大腿:“这首歌推广没难度,稳了。”
段大人看了两眼,这才哪到哪啊。
人家心里得意着呢,瞧见没,这小子不但能打,还有一副金嗓子!
热烈掌声响起,战士们习惯性地嚷嚷:“再来一首。”
师长脸都黑了,人家说了要唱六首,你们瞎嚷嚷啥呀。
“第二首,什么也不说。”关荫一点头,又开唱,“你下你的海哟,我趟我的河,你坐你的车,我爬我的坡”
这歌没说的,必须得是郁老师的,人家是跟着基层将士们爬冰卧雪出来的,有那个感情,别人只能是模仿,人家是真唱那么一群人。
只不过关荫加了自己的理解,他毕竟不是军人,能融入自己的感情,但无法完全替代角色,唱法处理上当然也会有一定的区别。
不过他的热情更饱满,而且这首歌他唱了不少次了,跟两位天后姐姐互相讨论的次数最多,有这个基础。
“不是高音唱法,不是通俗唱法,也不是民族唱法,怎么听着好像是三者融合在一起了?”听歌的也有不少专业人士,听小白杨的时候这种感觉就很强烈了,什么也不说一唱,简直就确定了这种感觉,没错,就是这种感觉了。
这种唱法不足为怪,谭师长就是这种唱法,关荫觉着好听,自然是要借鉴到这个时空来。
大魔王的唱法用的人原本就少,这个时空里又没有出现过,关荫这么一处理,人家当然觉着奇怪了。
有好事者跑去问金忆:“金老师觉着这种唱法属于哪种唱法?”
在专业问题上,金忆并不含糊。
她也在听歌,自己还有一批弟子呢,眼看着都要拼一拼未来,这个时候,三个天后,加一个天仙儿,再加上姜灵,她还真觉着挺头大的,关某人要唱歌,那她得去听听,至少摸出点门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