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入伙(第2/3页)明朝当官那些年
,臣请陛下一阅。”
黄锦从陆炳手上接过薄薄几张纸,扫了一眼,却眉毛一动,他不敢迟疑,将口供交给了皇帝,又不着痕迹地后退了几步。
空旷的大殿上只有纸张翻动的声音,皇帝的声音听不出喜怒:“大军伤亡数百,而仅斩首敌军五名,被打得大败,逃回大同坚守不出?”
“时义的口供如此,”陆炳道:“臣请拘拿此次一同入京请赏的裨将侯荣、姚江,看口供是否如一。”
嘉靖帝不置可否,反而问一旁默立的徐阶:“捷报传来的时候,你们内阁领衔上了贺表,还派人去前线犒赏三军论功行赏。内阁有什么话说?”
徐阶瘦削的下颌微微一动,才恭敬地回道:“贺表是内阁所上,臣无可辩驳。”
然而徐阶话锋一转:“不过捷报传来之后,臣心中总觉得有些不放心,便和兵部尚书赵锦商议,致函大同巡按,命其查实函告。大同巡按的奏本还未抵达,臣在奏疏里便说,臣未见该镇核勘详悉,请陛下明察。”
陆炳心中一动,他在想这到底是徐阶心思缜密,还是另有渠道获知前线敌情,亦或者,他和自己一样,似乎已经听见了洛钟而感到了铜山欲崩?
徐阶留下了这样巧妙的一个伏笔,就显得内阁其他人,尤其是首辅严嵩的失误来。仇鸾打了败仗,竟然还厚着脸皮向皇帝请赏。内阁还领衔上了贺表,幸亏还没来得及昭告天下,否则更是要贻笑天下之人。
“那徐阶你说,”嘉靖帝道:“为何会有此次大败?”
“臣以为,”徐阶道:“以马市与老酋换来的和平,终究是虚假的。当初仇大将军一意力主开马市,说唯此方可图百年和平。如今不到一年,老酋就兴兵犯边,可见当初马市之议,就是错误的。臣记得杨继盛的奏疏里说,希望朝廷发奋图强,选将练兵,抵抗鞑靼。臣以为杨继盛虽然言辞过激,而招致陛下之怒,可此人说的未必不是忠直之言。臣伏请陛下详察。”
庚戌之变,鞑靼军兵临城下,让嘉靖帝大失面子,他时常耿耿于怀,指望仇鸾能够替他报仇,一洗耻辱。他宣谕仇鸾,让他勤于军务,一定要象成祖永乐时一样,“长驱胡虏三千里”。仇鸾也信誓旦旦、气壮如牛地表示:“来年三月,大举发兵,捣毁北虏的老巢,必定不再使皇上有北顾之忧。”
然而仇鸾贪生陷死,又畏敌口虎,哪里敢去打仗,便派遣家奴时义结交俺答的义子脱脱,让脱脱劝说俺答向明廷请求贡马互市。因为双方互市,和平交易,他也就不用再去北征了。俺答也想通过互市获取利益,便向朝廷请求通市。仇鸾极力主张通贡互市,那是他救驾正得宠,再加上严嵩也支持他,群臣不敢提出反对意见,只有兵部员外郎杨继盛挺身上疏,反对议和。但是禁不住仇鸾的挑拨,嘉靖帝贬了杨继盛的官。
如今徐阶重提此事,嘉靖帝也没有说杨继盛如何,只是又敲响了手中的钟磬。
徐阶面不改色立在阶下,通贡互市本身是没有错的,这是谋求蒙汉和平的最好方法——政治上,它表示蒙古臣属于中原王朝,也是明廷羁縻少数民族的有效手段;经济上,它是一种官方贸易,加强了两族之间的经济联系,让打仗的可能性越降越低。但是这种贸易关系只有在实力对等的前提下才能带来和平。现实却是蒙古人强横,强买强卖,拿几匹劣马瘦马,就要换你价值千金的货物,不给就打砸抢。这样的马市,能开多长时间呢?
而徐阶提出这条来,更是因为深知当初嘉靖帝就不想开马市,而是想仇鸾训兵北伐的心思。
仇鸾风光的日子仿佛还在眼前,也确实,距离庚戌之变也不到两年的时间,但这两年的时间里,似乎有了谁也无法预测的变数。比如当初和仇鸾交好的严嵩父子早已经抛弃了他,而当初和仇鸾暗通款曲的徐阶更是有了别样打算——徐阶看了一眼身边的陆炳,他的想法应该和这个人不谋而合。
陆炳今日来,最上心的本是仇鸾冒捷一事,但他从玉熙宫出来,却若有所思。等他回到了南衙之中,看到朱五:“老六有消息了吗?”
“老六今早刚回来,”朱五道:“本来想见您,您不是进宫去了吗。”
“快把他叫过来。”陆炳道。
陆炳手下有十三位佥事,人称十三太保,贯以朱字,威风赫赫,都是他的左右臂膀,对他也是无比忠诚。
朱六爷急匆匆踏上台阶,一见面陆炳就问道:“找到人了吗?”
“找到了,确定就是他。”朱六道:“都督猜得不错,是个年轻的读书人,不过年纪还是太轻了,只有十五岁,而且最近摊上了事,卷进当地府试舞弊案之中,下了大牢。”
“绍兴府的科举舞弊案?”陆炳眉头一皱,心中有一种匪夷所思的感觉:“这人不会姓陈名惇,是会稽县县试案首吧?”
“正是此人,”朱六爷惊诧道:“都督早都知道了?”
“啊,是他写的《白蛇传》,还有最近新出的《杜十娘》?”沈炼在旁边也是惊讶万分,见朱六爷莫名其妙,就道:“九爷一直在举荐这小子加入锦衣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