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绝望卷袭,信念动摇(第1/2页)不合法英雄
我该怎么办?
到底要怎么做?
帮助同伴……不,他们是竞争者。淘汰掉越多的人,不是更有机会考上雄英吗!
可是他们会有危险的。
不会的,连倒地都会有保护机制,雄英已经做好了完全的准备,怎么会让考生陷入危险呢?
可是……我现在是英雄啊!哪怕只是扮演英雄,英雄不就应该无条件帮助别人吗?
英雄也要承担自己的责任!你忘了背后的大家吗?他们更需要你的帮助,如果没有你正面牵制,他们会“全军覆没”的!
现实才过去一秒,绿谷的脑海中已经激烈地争辩了好几个来回。
理智选择和情感冲动在互相攻讦,令绿谷不知所措,他身上那股优柔寡断的性子又冒了头,觉得哪边说的都有道理。
这不是救不救的问题,而是救哪边?
眼前,还是长远角度?
考虑少数,还是多数?
就像那个著名的难题——马路上有个调皮的孩子,路边却有一群乖巧的孩子,疾驰的车辆已经停不下来,只能选择撞一个或者撞一群。
撞一个,就是救一群。
撞一群,就是救一个。
可是,善良并不是数量问题。
拯救也不看哪边人多人少。
救一个孩子,那群循规蹈矩的孩子何其无辜?
救一群孩子,调皮的孩子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来接受这个教训吗?
或许有人会说,调皮、不听话、肆意妄为就要承担对应的代价,理应如此。
这话没错,但对孩子总要有更多宽容,况且即使换成成年人,错误也不是剥夺别人生命的理由——毕竟没人可以代表法律,审判罪恶;也没人可以成为上帝,制裁众生。
或许这个例子不太恰当,但事实如此——人和人,有差异,有出身、智力、财富、权力等等差异,却本质相同——人就是人,坏人也是人。
而如今却每个人都想成为上帝,用自己的善恶观审判众生,而他们也确实在这么做——没有上帝之权柄,无相应之威能,却行上帝之处事。
所以,有人的地方,就有批判,就会有不同的声音。
于是,为了消除异端,普世价值观诞生了。
可普世价值观不是道德观,“道德观”从来不是普世的。
世间有道德,但以道德为核心形成的观念,不是人人能践行的,甚至不能被大多数人认同。
比如说,给予犯错的人,在错误外拥有同样的人权。
因为一个污点而否认一个人是很容易的事,所以“英雄”在消亡,没有生存的土壤。
人们会因为英雄难以为继的事、力所不及的事,甚至救援中的瑕疵、日常生活中的缺陷,而否定、抨击、唾弃,直至让他彻底陷入污秽泥潭中。
人们才会心满意足地找寻下一个目标,满足自己日益壮大的腐蚀精神和破坏**。
坏人放下屠刀,便可立地成佛。
好人却要十世轮回,时时行善,才能修成正果。
所以佛教劝人向善,是“蛊惑”,是普世价值观的需求,是传教壮大的**,而不是真正的道理和德行。
而人们就喜欢沉浸在这种趋同之中,逃避现实的辛苦,幻想一时付出,便得永世回报。
所以他们鼓吹坏人成佛,而对善人成佛百般挑刺。
因为,他们做不到。佛也做不到。佛是伪佛。佛只是众生的欲念。
善,是刺眼的东西,异于常人,便被排斥。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是常人。以德报怨,舍身报德是英雄。
绿谷在这一秒中天人交战,思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混乱,各种念头碰撞,甚至模糊了本身的价值观念。
他已经分不清到底孰是孰非。
究竟,为何救人反而成了错?
绿谷脑海中的画面开始扭曲,仿佛看到他相救一边,另一边就会血肉模糊。
巨大的压力,使他萌生幻觉,甚至潜意识中不断加重对后果的幻想。
好像他不去救人,那些考生就一定会死一样。
手中的侘助泛着幽幽的青色,一点点盛起来,仿佛与绿谷融为一体。
绿谷对侘助的契合度飞涨,他愈是感念与认同,愈是发觉侘助在“借给”他力量,帮助他强大,可也因此愈是感到绝望。
是不能两全其美的绝望。
侘助会因他的绝望,更使他强大,幻觉也会更加真实,令他沉沦。
恶性循环下,绿谷眼前似乎出现哀鸿遍野的场景,看到了同伴死亡,看到了他被雄英拒之门外,看到了媒体炮轰他,看到了同伴家属辱骂他……
短短眨眼功夫,绿谷如同水中被打捞上来一般,大汗淋淋。
脸上也蒙上一层淡淡的青意。
绿谷第一次触摸到“英雄”这个名号背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