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章,争论(第2/2页)位面大轮回

武秋生不这么认为。

    诚然,这些东西肯定会起作用,但要说作用会很大,武秋生不敢苟同。

    当然,这不敢苟同是建立在,他所熟知的民国,和现在这个民国类似的条件下的。

    据武秋生所知,民国时期,文学大师辈出,但理科人才,几乎没有。

    1916年,朱自清参加北大招生考试,数学零分。

    1917年,罗家伦参加北大招生考试,数学零分。

    1929年,钱钟书参加清华大学招生考试,数学零分(还有说15分的)。

    1931年,吴晗参加北大招生考试,数学零分。

    1931年,臧克家参加青岛国立大学招生考试,数学零分……

    本来嘛,这数学零分本不是什么光彩之事,可是在国人眼中,却成了当时大学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伟光正之举。这充分说明了当时文明的开化,考官的独具慧眼,不因分数或不因一科的分数,抹掉一个人才。

    可问题是理科人才呢?

    真正能为一个国家做科学研究,支持工业体系发展的理科人才呢?

    有听说过他们文科成绩很差,被破格录取的吗?

    没有!

    这么多的文学大师,这么多的才子才女。他们或许能够靠着自己的作品,唤醒一部分国人,但这些文学大师,能使国家强大起来吗?

    他们能研究出武器,他们能提高粮食产量,他们能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现状吗?

    不能!

    其实民国时期也不是没有好的理科苗子,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李政道、杨振宁……

    这些人哪个不是见当时的中国无法提供更好的科学研究舞台,纷纷赴美留学,等天朝成立后,才回国效力的?

    他们能回国,说明他们爱国,但为什么不留下来,在国内学习、做研究?

    说到底,还不是当时的统治者,对这些人不够重视?

    还不是那些军阀,不愿意花钱自己研究武器,而更愿意花钱买?

    毕竟,前者费时费力,还不一定有成果,但后者只要投入,就会有回报。

    以当时那个局势,军阀门会选哪一种显而易见。

    要打破这种观念,靠武秋生提供的几本书,可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