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铁厂(第2/2页)明月出祁连

炉体结构强度不够,后世的高炉主结构都是以钢材和铸铁作为主要支撑物来增强结构强度,而老式的泥制竖炉肯定无法达到这样的强度。

    问题是现在根本无法找到足够的钢材。

    只能是先用老式的砖泥土炼铁高炉先凑合着生产,等以后钢铁材料凑够了再重新建一座新的大高炉。

    反正这个年代炼铁高炉和砖窑一样,差不多使用上几年也就报废了。

    李和根据以往的经验估算了一下,如果使用水排和高烟筒的话,炼铁时铁水熔化的速度差不多还可以提高一倍多,原来需要三天出一炉铁,现在可能只需要一天多一点就能开炉出铁了。

    这样的话,一座一丈方圆,高两丈的竖炉差不多一次能出六千多斤铁,不过还要除去降温、除渣、上料这些工序所使用的时间,差不多三天就能炼出一炉铁来。也就是说,一天能出二千多斤铁,仅仅这一座炼铁炉,就差不多和济众监十多座铁炉产量相当了。

    李和很兴奋,李岘却很郁闷。

    他还需要把这高炉容积再扩大三倍,才能达到后世那些被淘汰的早期小高炉的生产水平。看着图纸上的烟筒,他忽然想到,一座烟筒正好能带三座竖炉,如果三座竖炉轮流生产,那么产量不就提高了三倍吗?

    想到这一点,他立刻兴奋了起来,一年一千吨的铁,在这个年代,也算是很了不起的成就吧。

    虽然这只顶后世那些普通高炉一天的产量。

    这玩意真是没法比。

    那些西夏俘虏只能在看守严密的矿山劳作,而运输和生产,则还需要雇佣大量的工人。

    这又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