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二七八 日本孤儿(第3/3页)七海扬明

绩好的会继续深造,方程这类成绩好,又聪明的,甚至会被选入王府,皇宫。

    成绩不错,身体健壮的,则进入军事管理的学校学,十六岁开始当兵,也有部分会技术类院校。

    但是问题就在于,经过这一番培养,孤儿的受教育程度、组织程度远超帝国的平均水准,他们在任何地方,哪怕是在申京,都属于高素质的。当一个普通工人绝对够格,至少能写会算,过惯了集体生活。

    因此,一些原本要移民海外的孤儿,也会被各地政府截留。

    在移民科案后,帝国改变政策,把小学毕业后,继续深造的一批,直接送往移民目的地,在那里学,比如直接送金州、西津,开普敦等拥有海外教育资源的大城市,培养后,就地分流。

    但小学毕业的孩子,仍然高于平均水平,因为养济院都在城市,这些孩子也不愿意移民,一个不愿走,一方愿意留,这个问题依旧突出。

    于是,在蒸汽轮船普及后,移民损失率降低,帝国移民局建造了一批邮轮,把六岁左右的学龄前儿童,挑选身体强壮的男女,直接通过轮船送海外,到了目的地再进行教育。

    即便是这样,西津和北美两个行省仍然觉得人口不足,北美行省和巴拿马打人口官司由来已久,因为其吸引走了太多的移民。也因为如此,巴拿马铁路这类重大工程,不得已大量使用日本劳工。

    而对于培养孤儿方面,海外行省也觉得好处很大,因为这个项目大部分资金由中央政府出,而好处却留给海外行省。

    所以在两年前,金州大地震之后,一边救灾的北美行省政府,一边派了几艘邮轮前往日本。因为发生在北美的这场地震波及日本,造成了巨大灾难,而日本不知道海啸是从太平洋另一边来的,觉得奇怪,把这场海啸称之为孤儿海啸、幽灵海啸。

    海啸后日本产生了大量的孤儿,北美行省直接就地收纳,运往北美,六岁以下的孩子来者不拒,虽然是日本人,等在帝国接受教育长大,从肤色到文化,都没有任何区别,这不比直接引入日本劳工强吗?

    出乎李昭誉的预料,拾丸这四个孩子,并不是日本劳工的孩子,而正是当初从日本人道救援来的孩子。